- By test - In 猎人市场
张良一生到底都做了什么?历史上谋臣那么多,为何只有他能称谋圣
一个人的才干决定了他是否能够被赏识,但一个人的品格与处世态度却决定了他能否被重用。张良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作为谋士,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善于洞察人心,掌握局势。
张良被尊为汉初三杰之首,他的功绩与刘邦的成功密不可分。刘邦即位称帝后,曾公开表示若没有张良,就不会有今日的汉朝江山。
张良的谋略可以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的智慧和远见令人称奇。然而,使他备受尊敬的,不仅仅是他的谋略本身,更在于他作为臣子的处世之道。
为何后人如此看重张良的“为臣之道”呢?这是因为在当时,正有一位反面典型——韩信。张良恰恰凭借自己独特的为臣原则,才能够保全自己,也成为后世的楷模。
众所周知,张良和刘邦出身截然不同。张良出生于显赫世家,他的祖辈皆为贵族权贵,从小就耳濡目染帝王之道。虽然后来在刘邦麾下被重用,但他始终坚守初心,从未迷失自我。
张良聪明之处在于他能够正确处理与刘邦之间的关系。历史上,谋臣虽多,但能长久被君主重用而不遭排挤的却少之又少,许多谋士在权力斗争中迷失自我,最终难逃厄运。
最初,张良以客卿身份辅佐刘邦,虽在推翻秦朝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但他从未自视为正式的朝臣,始终保持着谦逊与低调。
事实上,这时候的张良已经是刘邦的得力谋士。随着秦国被灭,刘邦开始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对张良的计谋更是言听计从。
张良也清楚刘邦对自己的态度变化。刘邦依据他的谋划屡屡获胜,这使得两人之间的信任不断加深,情谊亦愈发深厚。
然而,他们的关系远超君臣之情,更带有朋友般的情谊,这也为张良日后主动淡出政治舞台埋下了伏笔。
张良不仅仅是一个谋臣,刘邦对待他也不仅仅是普通下属那样,而是多了一份敬重与信任。
实际上,张良之所以如此行事,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虽然他功不可没,但地位颇为尴尬——他唯一的依靠是刘邦的信任,却没有自己的政治根基,也不是随刘邦起兵的嫡系成员。
正如前面提到的,权力往往会让人迷失,张良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婉拒刘邦赐予的高官厚禄,选择低调行事以求自保。
按理说,凭张良的才智,他完全可以担任军中重职,但他多次谢绝这些职位,甚至拒绝亲自上阵指挥。
这也反映出张良在刘邦麾下并无固定官职,从某种意义上避免了其他人的嫉妒,也消除了他与同僚争权夺利的嫌疑。
虽然具备雄才大略,张良却一直低调处理事务,直到刘邦称帝时,张良依旧拒绝接受封官加爵,选择回归两人最初相识的地方。
这句话令刘邦深感动容,也让他回忆起张良多年来为自己打下的江山。
张良的出身显赫,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韩国的丞相。韩国不久后被秦国灭亡,年轻的张良立志为国报仇。
张良对秦国怀有深仇大恨,后人多称他心系天下大义。他曾耗尽家财刺杀秦始皇,虽失败,但秦始皇始终未能查出其幕后主使,足见张良智慧过人。
但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