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化、课题化、系列化、菜单式”教研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的优势减少了,原有的教研工作方式和内容有些也已不适应了。因此,在继承的基础上必须大胆创新教研工作模式,更新教研活动内容,关注教师发展需要,让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工作需要选择参加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研训活动。本人近几年在生物学科的教研工作中不断尝试的“主题化、课题化、系列化、菜单式”教研工作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研训活动――“主题化”
所谓“主题化”的研训活动,是指在集体性的研训活动中,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研讨与交流。而研训主题是经过聚焦、提炼后形成的中心议题,有共性和有代表性。研训活动有了明确的主题,避免了随意性、盲目性,能够更好地引导教师有效地、集中地,重点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由于研训主题主要来自于教学实践,源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是急于解决的问题,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因而容易引发教师探索,能启发大家思考,激发集体智慧,提高教师的研训意识、科研能力。
◇旨在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执教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近几年中,围绕“新课程疑难问题的解决”这一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训活动,如课程改革方案的解读、课程标准的学习、教材的分析、课堂教学行为优化实践与研讨等活动。
◇新课程中生物实验的数量和要求都比以前更加强化,但高考命题中对教材实验材料的直接利用并不多,高考命题与实验教学“脱节”的现象较普遍,为设法找到教材实验内容的教学与高考实验命题的最近区,围绕“突出实验科学要求 优化课堂教学” 这一主题,组织了课堂教学展示、研讨和以及体现实验思想的主题化优质课评选等活动。
◇针对目前不少教师在高三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时比较普遍存在的目标定位不明或错位现象,开展了“关注目标定位 提高复习效率”的主题研讨活动,具体进行了复习计划如何制订、对具体的复习计划进行分析和点评,组织“同一内容”的第一、二轮复习教学设计的交流和课堂教学实践的研讨活动。
……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需要,根据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围绕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主题,通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相互交流、共同研讨,求得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主题化的研训活动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活动、加强理论学习;促使教师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与教学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碰撞、对话互助,使教师共享经验、共建共进,实现专业内涵的提升。
2.问题研究――“课题化”
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筛选一些有代表性、有价值的内容,以小课题的形式有计划地、系统地与教师一起进行教改研究,把“日常工作课题化,课题研究日常化”。在研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而达到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改,以研促进教师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主导教研活动的课题,往往决定着教研活动的方向、价值、深度和效度。当然,课题仅仅是教研活动的载体,一个再好的课题,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过程研究,那也只能成为一种装饰。当课题确定后,只有加强过程性研究,才能有效发挥课题对教研活动的主导作用,促进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
◇以立项课题或小课题的形式展开研究:如《高中生物选修课程的协作开发与教学实践探索》、《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策略研究》、《基于新课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影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研究式作业的设计和实施研究》、《基于学生起点状态分析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思维定势对高三学生解题的干扰以及应对策略研究》、《高中生物教师团队合作教学的实践研究》、《高中生物作业低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研究》、《“自助-互助-引领式”高三生物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模式研究》等。
◇以竞赛促进教师深入研究:如创新实验比赛;选题、说题、命题技能比赛;主题式优质课评比;主题化的省、市级优秀教学论文评比。通过不同类型的比赛,强化教师研究的意识,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如以“同课异构”为平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力求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课堂教学的主题式微格研究,解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教师们自我反思的习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
教研工作的“课题化”不仅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崭新的工作方法,更是一条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通过课题化的教研实践,不但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能使活动的意义得到升华。这种工作方式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能力进行自由选题,让教师自己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增强学习的能力。教师自己选择所喜欢的方向进行研究,自己搜集资料,自己设计课题实施方案。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教师在实践中,既可以获得知识,又能磨练意志,使身心素质全面提高。
3.项目设置――“系列化”
以新课程实施为大背景,从生物学科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各种调研活动,寻找并确定全年研训内容的整条主线,通过全年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实践 “主题化、课题化、系列化、菜单式”的教研工作模式。
◇以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为中心的系列研训活动:研究课标、研究学科指导意见、熟悉新教材、探讨教学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新课程系列研训活动,从而提高教师新课程的执教能力。
◇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为中心的系列研训活动:有效提问、有效作业、有效试题分析、有效讲授、有效质量。通过多形式的研讨,进一步强化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自主意识,促使教师们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
◇以“同上(共磨)一节课”为中心的系列研修活动:专题学习、教案设计比赛、说课比赛、课堂实践、视频案例对比反思、评课研讨、总结交流等教学研究活动。
◇以提高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程能力为中心的系列活动:组织专题学习培训、建立研究课题、编写《课程纲要》、开发教材、聘请专家点评、组织教学实践研讨等。
……
教研活动要有“主题”,并让其“系列化”。教研活动“系列化”,有利于反思性实践的持续开展,实现“实践——反思——再实践”的专业成长之路。教研活动“系列化”,可以有效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与对话”的观念,利用集体的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系列化教研活动实施过程中,教研员除了要引领学科教师之外,还要求名师跟青年教师建立紧密型的教学对子,手把手地带一名或几名青年教师,指导他们参与系列化教研活动的整个过程。这样的形式,指导更有针对性,也更具深度。
4.活动选择――“菜单式”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依照各自口味按菜单点菜吃饭,各得其所,方便灵活。而日常的研训形式大多是不加选择地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培训、组织研讨,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既浪费财力物力,也不易达到预期效果,教师们常常很不满意。日常的教研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确实没有必要让所有的教师都来参与比较整齐划一的研训活动,因为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起点、能力、需要等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置菜单式的研训项目:如3-5年新教师的“选题、说题、命题”培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中、高级教师教学技能比武;骨干教师研训活动;高三复习研讨会。由于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而设置的研训活动,自然更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师选择参与。
◇设定相关主题,自主选择相关内容或视角参与研讨:如围绕如何体现“生物学科是实验科学”这样一个主题,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或研讨;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这样一个话题,自主选择一个切入口开展如何突破难点的研讨活动;围绕“地方性选修课程的协作开发”项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进行教材的协作开发。
◇主题式沙龙研讨活动:如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围绕某一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平等地参与交流与讨论。如“课堂教学行为”的临床诊断、“有效作业”的标准、“疑难问题”的解决、专题复习策略、试卷讲评的有效性、常考常错试题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等等。
……
我们尝试菜单式研训就是利用这种各取所需的形式,把参加研训的自主选择权交付给研训对象,由研训对象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研训内容。而要搞好“菜单式”研训,首先要了解教师的需求,尽可能找准教师的渴求点,即要有“名菜”。要搞好“菜单式”研训,关键是配备业务能力强的师资,即要有“名厨”。我们要集聚“菜单式”研训的师资力量,要充分发挥市内和借助市外的骨干教师,包括知名的专家、学者。在“菜单式”的研训活动中,教师既是“学”者,又是“教”者,教学相长,研训活动为有特长、有经验的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使教师中宝贵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 上一篇:高中生物海洋系列选修课程教材的协作开发与教学实践初探[ 12-14 ]
- 下一篇:没有了!
-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