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基于实践,再往前一步-白山市教育学院

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基于实践,再往前一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30日 点击数:

最近,我主持召开了班主任论坛交流活动。在领略了各位班主任的独特管理艺术之后,对当前班主任群体如何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专业成长,有了以下三点思考。

师爱:从本能到理性

师爱,一直是班主任在经验交流时最为津津乐道的主题,诸如“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爱是走入孩子心门的钥匙”之类的说法比比皆是。特别是很多班主任讲到了借助一些特殊的日子送给特殊学生特殊的爱的案例,这种做法很值得肯定。

问题是,学生被“爱”感动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最理想的当然是学生从此变了一个人,由“问题学生”一下子变成“五好学生”。只是这样的结局往往只出现在理想的教育神话中,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很少见到。

大多数的结局是,学生暂时“好”了几天,然后“涛声依旧”,甚至有可能擦干眼泪继续走老路。这种把感动作为师爱“成效”的做法,至少说明很多班主任尚未真正理解师爱的内涵。

在我看来,一个“会爱”的班主任,至少应做到三点:

一是“因生给爱”,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爱;二是“爱要得体”,就是教师施爱的方式、方法要适当;三是“师爱有道”,就是班主任的爱心应该是源于本能、抛却功利、追求专业的理性之爱。

也就是说,师爱源于本能之爱,但又超越本能。真正的师爱,应该把“感动”作为教育的开始,然后借助科学、理性的教育策略,让“感动”持续发酵、内化、升华,并最终成为改变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力量。

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理性的专业之爱才是师爱之道,从“有爱”到“会爱”才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正道。

经验:从技巧到策略

有位班主任,每晚睡前都给女儿讲故事,女儿在这些故事里学到了不少做人道理。受此启发,他尝试把故事引入班会,借助故事来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实验很成功,不仅学生在小故事里“悟”出了大道理,而且曾经最为枯燥的班会也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

在论坛中,他分享了几个小故事,出示了他针对故事设计的小问题,并重点介绍了故事带来的良好“效应”。

因为我正在主持省规划课题“叙事型主题班会”的研究,而这位班主任“以故事为主”的主题班会与我的研究方向极为一致。于是,我便联系他,希望在班会设计问题上和他进行深入沟通。

电话中,他坦率地告诉我,他感觉以故事为主组织主题班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只是在灵光一现的时候借用某个故事来说明问题,就是个小技巧而已。当我问及他有没有成熟的课例和实施策略时,他不好意思地说,他只是凭感觉临时性使用,并没有想到怎样选择故事、使用故事,更没有打算构建策略、形成体系。

 

像这位班主任一样,在实践中以自己的智慧获得某种教育经验和技巧,并“小打小闹”地在班级中随性进行零散尝试的人很多。这样的做法,或许会让他们在某一个方面小有收获,但是却很难实现个人成长的重大突破。因为一个班主任如果过于倚重灵光突现的金点子,而不对具体的经验做法进行系统整合,就很难实现教育效果的整体性、全局性和效益性。

 

也就是说,从技巧到策略,是对教育经验进行优化提升的过程,也是班主任成长必须迈出的一步。

理念:从“治病”到“树人”

在交流中,班主任往往把自己改变了某个“放荡不羁的古惑仔少年”,调教好了一群“危害四方的害群之马”,扭转了某些“走向歧途的问题学生”之类的问题作为经验的亮点。常规的格式是,先介绍学生的问题有多么严重,自己怎样运用智慧和技巧进行诊治,然后就是问题一扫而光,学生变得光明灿烂。

应该说,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是班主任的职责之一,但不能成为主要职责,更不能作为班级管理成功的证据。原因有二:

一方面,班主任需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其主要的精力和卓越的成就应该在于,以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影响和引领全体学生,让他们尽可能成长得一帆风顺。

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是树人而不是治病,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问题解决在未发生之前。问题学生的出现在所难免,我们可以积极地去改变问题学生,但是绝不能够把这作为班级管理的全部和追求,更不能因此而遮盖了我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的欠缺与不足。

神医扁鹊和他两个哥哥医术差别的故事现在已广为流传。对于班主任来说,做一个像扁鹊的大哥一样默默无闻的真正“神医”,还是做一个扁鹊般声名显赫的“名医”,不仅事关教育追求的境界,更关乎教育理念的高低——教育是“治病”还是“树人”。

师爱、经验和理念,是班主任的三大核心素养,这三个方面的完美改变和提升,对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于实践,再往前一步,就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

 

 

 

[关闭窗口]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