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大数据揭秘,孩子心中的理想教育什么样?
2016-02-20 19:58大数据揭秘,孩子心中的理想教育什么样?
近日,《知心姐姐》杂志“知心调查”组发布调查数据,让我们从孩子们的真心话中感受到他们对于教育的期待。调查组历时三个月,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学校,8347名中小学生参与问卷调查,283个孩子接受面对面采访。面对不同环境,孩子们都渴望被当成一个极大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装东西的瓶子。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思考
2016-02-20 19:55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思考
作者简介:刘利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教育部总督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16
内容提要:推进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教育活力、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措施,是实践和丰富中国特色教育理论、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推进管办评分离,需要根据不同权力的不同性质,从治理的角度,重新厘定政府作为行政管理者、学校作为具体办学者、社会作为评价者的关系,形成政府科学管理、学校自主办学、行业自律、社会参与、协同共治、开放互动的教育治理体系。
关 键 词:基础教育 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管理 管办评分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全面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像“两个轮子”,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对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和加强法治教育。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治理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布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依法治国之间关系的重大举措。
管办评分离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重要方面。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现状分析,从管办评分离的必要性、管办评关系重构、推进管办评分离的现实路径以及基础教育学校进行管办评分离还需要正视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释,以期为实现基础教育“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教育新格局提供参考和决策思路。
一、推进管办评分离的重大意义
管办评分离是有效解决我国当前教育体制僵化、教育目标偏离以及教育治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问题的关键。
第一,推进管办评分离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包括教育治理主体现代化、治理理念现代化和治理机制现代化。实现教育治理主体现代化,就是要让懂教育的人办学,最根本是要让教育家办学,将教育管理者和办学者纳入专业化管理范畴;实现教育治理理念现代化,就是要推进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尊重教育规律,实行民主治教、治校和依法治教、治校,依法履职;实现教育治理机制现代化,就是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纳入教育决策和管理主体,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1]
可以清晰地看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个方面均透出深刻的“分”“合”之理。“分”就是要明确各自责任,“合”就是要有科学的架构。通过有效的“分”“合”形成有机的效能体。而管办评分离是实现这种“分”“合”的重要途径。
第二,推进管办评分离是解决政府既管理教育又干预评价教育弊端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将教育的公益性等同于政府包办、直接办学。“政府充当了学校举办者、行政管理者和实际办学者等多重角色,这便造成了‘政校不分’‘教评不分’,学校与政府关系混乱、学校与社会关系模糊的状况。”“公办学校基本听命于政府,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绝大部分附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大多数评价活动都是政府进行或者委托直属事业单位开展。这样政府既是办学主体,又是管理主体,还是评价主体,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相当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还是解说员。这种现状带来的结果必然缺乏公信力,缺乏说服力,缺乏相互监督和制约,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难以问责和及时改进,长此以往就陷入僵化固化的泥潭,教育发展失去动力和活力。”[2]
现代管理是基于工业化大生产与信息社会融合产生的制度文明,内核是分工协作与监督牵制。有效的分制是克服要素惰性的天然逻辑架构。推进管办评分离是回归这一制度逻辑的重要措施。
第三,推进管办评分离是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兴教办学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教育实行的是“政府管理、政府办学、政府评价”的“一条龙”模式,这种模式无疑是计划体制的衍生品,在短期内取得了应有成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人民群众在教育评价中的充分话语权。必须突出人民群众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和评价权真正归还人民群众,建立一套保障和落实人民群众对政府、学校教育评价权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有效机制。
以我国上海浦东新区为代表的地方教育改革围绕管办评分离取得的成功经验表明,依法治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已具有实践基础。浦东新区在实践中,提出通过建立“有限的政府、规范的市场、专业的社会、自主的学校、自觉的公民”共同构成的生态化和谐互动的教育公共治理格局,对各种主体在教育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做了清晰的边界界定,并通过民办营利与非营利制度、委托管理、购买服务、家校社合作协商制度构建等方式,推进政府职能改革,为社会专业组织和市场、公民参与教育公共服务提供理念基础和制度平台。[3]
第四,推进管办评分离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把许多权力直接交给学校,确立了“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不能过多干预基层正常教学活动的观念。中央政府应集中更多精力去追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并根据英国经济发展目标制订相应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在(学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1992年成立了非政府部门的、独立于教育部的“教育标准局”,其主要任务是制订评价政策、评价标准和评价计划,监督督学和督导工作质量,并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通过评估工作,使学校增强信心,克服存在的弱点,改进学校各项工作。同时,向政府及公众提供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信息,以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4]“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由全美教育研究协会、美国心理学会、教育测定全国评议会及其他团体的代表所组成。”不仅“重视教育评价信息的质量与作用”,“重视人们在教育评价中的交互作用”,而且“重视教育评价的报告及其效果”[5]。“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一种兼有诊断学校工作中存在问题、确认工作成绩和教育质量水平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校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水平。”“对于评价结果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学校,除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之外,更重要的是针对问题从人力、物力方面予以加强,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结果不与奖惩挂钩。”[6]
由此可以看出,英美等国家对教育实行宏观管理和调控,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而评价则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来完成,并且以诊断性评价为主,评价的主要目的用于改进学校效能,提高办学质量。发达国家推进管办评分离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推进管办评分离的主要困难
管办评分离作为教育公共服务的一种管理模式,其核心基础是责任主体的充分培育、职责担当和服务能力。为此,首先需要建立多主体参与的教育治理结构与服务体系,同时通过相应的配套制度为其提供保障。但从目前各地改革实践看,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第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普遍存在。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现代治理意识还未充分树立,行政集权还是目前一些地方行政部门的主要办事方式,管办评依然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二是一些地方教育行政官员用权观念滞后,不愿简政放权,害怕因失去权力影响教育事业地位,导致学校办学自主权没有充分落实;三是受政绩观影响,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建立质量公报制度和多主体参与管理制度,管理还不够透明,社会监督无法介入,社会机构的参与权无法得到落实;四是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力量不足,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对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发挥社会中介作用等新生事物缺乏研究,没有做到专业化管理和高效管理。
第二,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还未普遍建立。一是行政控制依然强烈,一些学校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以及教师聘任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未得到充分保障。二是校长依然以行政委派为主,校长的职业资格制度还未广泛建立,专业化管理道路还需加强;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还未真正建立,学校文化培育还未得到广泛重视,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还未充分培育。三是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校长自觉改进意识和领导力亟待提升。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还未有效建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研究能力还需要充分锻炼。五是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意识还未广泛建立,教学有效性还需要提升,基于学生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还未充分建立。
第三,社会组织在数量和专业服务能力方面没得到充分培育。一是先期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往往是计划体制下由政府培育形成,还不能充分适应新形势要求,构建新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还需要过程。二是由于专业组织尤其是有管理经验的优质专业组织不多,目前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授权,而不是在充分竞争中优选。三是由于可以接受政府委托的专业组织还不多,使得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化、分权下放的目标还不能马上实现。
第四,民办教育发展总体上举步维艰。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且短期内难以培养大量优秀教师,影响了学校办学效益;二是由于一些民办学校投资人以营利为目标,随投资方向抽减资金,使学校无以为继;三是由于出资人和办学者的办学取向差异,导致校长队伍不稳定,学校管理受到影响;四是由于办学定位不明,学校特色不足,无法吸引足够的生源,导致恶性循环。
第五,家长、社区如何参与学校管理还需明晰。一是由于家长、社区、学校的管理职能边界还未清晰划分,家长、社区怎样参与、参与什么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参与不足与过度参与同样成为困扰学校办学的问题。二是由于学校办学的开放性不够,学校家委会作为家长、社区和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作用,还需加强指导。三是参与学校管理各方的意识和能力还需加强。
三、推进管办评分离的现实路径
管办评分离的目的是要重新构建政府、学校、评估机构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管办评分离,首先要做到“管办分离”。包括两层含义:就“办”而言,政府不是办学的唯一主体,而要提倡办学主体多元化;就“管”而言,政府也不是唯一主体,而要切实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中央要给地方放权,政府要给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学校也要实行现代学校制度,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这种“分离”的关键是政府必须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把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交给专业服务机构。但要真正实行“评”与“管、办”的分离,除了评估机构要保持“中介性、专业性和公正性”外,还需要三者之间实行科学的职责分工,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7]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根据系统论的理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管办评也无法完全分离。“管办评分离”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管办评分立、分工、互动、协同。
第一,“管”要简政:把该放的放掉,把该管的管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制度就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确保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于法周延,指的是制度在法理上、法律上要考虑周到、周密、周全,不存在遗漏、缺漏、错漏,从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与指导性,不然制度存在硬伤。于事简便,指的是制度在实践中,要可用、易用、好用,不繁琐、不深奥、不昂贵,从而增加制度的吸引力与适用性。在公权力的使用方面,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重新划分管理权限,向学校放权,向中介放权,向社会放权。
一是慎权。中央政府把转变职能作为大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眼点就是推进治理现代化。在义务教育领域,也要审慎梳理权力清单,着力解决一些地方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权力运用不当的问题。权力是把双刃剑,有权能成事,用权要担责。应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依法安排教育经费、师资配备,落实各项法律规定,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其他什么部门,都不能滥用公权力干扰基层学校的正常运转。[8]
二是确权。明确各级教育部门、相关部门的权力清单。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教育部已大幅度下放了审批权。在基础教育方面,除了国家课程教科书的审定,国家层面已无其他实际意义上的行政审批项目了。今后仍要严格确权,不搞越俎代庖。一要依据法律。对于政府机构来讲,只有法律赋予的权力才能行使;而对于公民个人来讲,法律不禁止的事情都可去做。二要依据政策。根据政策规定和政策实施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抓宏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抓统筹,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抓具体,学校抓政策执行和日常办学。三要依据职能。每个部门都有职能界限,每个工作人员都有岗位职责,应各就其位、各做其事,既不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三是让权。让权即把权力委托出去,将可管可不管的事情分转给适合的主体去管。既可委托给社会中介组织,也可委托给有信誉的专家学者。比如,关于学校质量评价,就可以交给专业组织和人员去实施。再比如,国家级基础教育成果奖,也可以委托教育学会去组织评选。社会组织和学术机构面临的约束较少,回旋余地也比较大,有利于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从不同角度助推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激发基础教育持续改革发展的生机活力。当然,不能不负责任,简单地一让了事。因为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也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在履职过程中同样可能失之于严、失之于宽,或者出现主观臆断等问题。所以,让权后还要实施有效的监管。
四是放权。基础教育阶段要给基层放权,给学校放权。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对已经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学校、放给社会,不能变相保留。对保留的项目,要抓紧清理审批流程,公开审批的标准、程序和结果。根据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整合专项资金,扩大基层和学校的统筹使用权,发挥资金使用最佳效益。整合各种常规性和临时性检查,减少检查活动,给基层和学校创造一个安心静心的办学环境。“善政必简”。只有该简的简、该放的放,才能激发学校和社会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动力,才能从名目繁多、繁琐细碎的具体事务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做好该做的事。
第二,“办”要自主:健全学校内部治理机构,将“办”的权力还给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学校自主办学,就是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明确权利责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9]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必须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取消对学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作为学校,要充分建立民主治理的学校治理机制,包括建立学校章程,建立以学校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为组织的学校议事制度,健全学校工会组织,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实行教代会通过的学校重大方针政策等,把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交给职工代表,并通过学校议事会监督执行等方式,完善现代学校制度。通过建立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为主体的民主治理机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样不仅能充分尊重教师对学校发展的企盼和要求,依法依章办学,尊重教育规律治校,同时还能调动家长这个教育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对教育发展的监督和约束的积极性。政府作为宏观的管理者,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教育培养目标等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办学者才会有学校治理的积极性。
第三,“评”要民主:培育评价机制,将“评”的权力交给社会。“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围绕一定的目标,根据一定社会和教育的价值标准,选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10]我国政府对教育的评价主要以政府督导为主,而目前的教育督导机构,大都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内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监督力度不够,监督信度不高。
在“管办评分离”中,评价是反馈环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科学、公开、公正的评价,是增强教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治理模式下的“社会评教育”实质就是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要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要接受社会监督。[9]因此,对学校的评价应改变过去那种政府办学、政府评价的做法,将评价交给社会,让利益相关者监督、评价教育,实现学校由封闭式办学转向开放式办学,确保评价的客观、公平、公正。[1]尤其是要建立家长、学校、第三方专业人员组成的社会评价机构,发挥社会评价学校办学的优势,指导学校发展,并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同时评价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不仅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还要评价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行为、师资水平、学生发展等;不仅进行终结性评价,还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四、重构管办评体系的主要内容
由“管理”走向“治理”的理念,一字之差,却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创新。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管理”与“治理”的区别,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治理结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安排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认同的、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11]。“管理是从上至下、一元单向的。而治理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多元利益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协调与互动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中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与民众、社会、企业、学校的关系也应是平等的、双向的、互动的、协同的。”[2]因此,治理意味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成员等主体之间的平等协商对话关系,是基于对教育共同的治理而言的。管办评分离正是突破了单向管理的桎梏,由政府一方说了算的管理状态,变成多向互动、交流与对话。
创新教育管理方式的核心要求就是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而教育治理超越了行政管理的视野,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并建立完整的治理结构。过去,我们也认识到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今天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只是从上到下管理的能力不足,而且是多元、平等、协调的治理能力不足。基于教育关注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现实需要,管办评分离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就必然需要重构教育管理、学校治理以及教育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明晰政府职能边界。一是明确界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目标明确、标准清晰、责任到位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构建以公共财政为核心的公共财政投入口径、结构、管理、绩效评价的配套制度,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项目坚持教育行政部门投入责任制,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顺畅、运作和谐。对以政府保底投入为主的基础教育,以“均等”为原则进行投入配置,保障公平。二是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制度设计职能,强化标准建设,尤其要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保障学校有足够的校园使用面积和各种专用场地;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保障,尤其要加强对校舍防震抗灾能力标准的建设,提高学校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校园安全建设。三是制订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条例,明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权利义务,加强学校办学质量督导检查标准建设,完善省市和区县教育督导建设,建立和完善其参与教育决策反馈,促进义务教育办学质量提升的责任制度。
第二,建立服务主体培育制度。一是在政府承担基础教育应尽管理责任基础上,要鼓励各种主体承担起相应的服务责任,创造出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产品来满足家长不同需求。二是制订基础教育专业服务购买制度,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应提供的、可购买的服务产品,解决好如何购买、如何估算购买价格、如何评价绩效等问题,为市场、社会和学校参与管理提供制度基础。三是制订社会中介组织准入资格制度和培育制度,重点加强教育管理、教育评估、教育培训、教育研发等专业社会组织的培育,为不同组织参与管理提供途径和机会,促进社会组织数量和质量发展。
第三,促进民办教育良性运行。一是制订民办学校发展实施意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实现公办学校保底的基础上,设计多样化可选择的学校建设方案,让家长有更为满意的教育选择权。二是通过建立营利与非营利制度,保障不同制度下主体权益的合法性回报,保障校长、教师权益,稳定学校队伍,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研究制订与非营利制度配套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法人财产权以及财务管理制度。对实施非营利制度的民办学校制订优惠扶持政策,引导民办学校健康发展。三是为支持民办学校持续健康优质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课程、教材、软件服务以及委托管理、与公办学校结对互帮等方式,促进民办学校发展。
第四,提升学校自主管理能力。一是开展学校章程建设,明确学校的责权利问题,保障学校在教师评聘、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强化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建设,扩大教师、家长、社区和学生民主参与的范围和方式。二是建立校长准入制度,明确校长任职资格,促进校长专业化水平提升。建立学校办学质量社会评价制度以及与学生和教师管理相关的重要信息的公报公示制度。
第五,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加强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本地区家庭、学校和社区开展合作协商。二是制订家长委员会章程,明晰家委会权利义务和合作协商的内容。鼓励学校开展家长、社区参与学校管理方法途径和合作方式研究。三是组织交流推广各地各校依法治理、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经验。
加快推进管办评分离,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时代命题,也是必须完成的崭新课题。在促进管办评分离的过程中既需要政策的支持,又需要政府放权,更离不开教育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尽管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过程还有一定的困难和阻力,但是管办评分离已经在路上,而且刻不容缓。必须以更大的胆识和决心,深化改革,向构建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和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发。
参考文献:
[1]陈显鑫.奏响时代强音,助推同步小康:对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模式的理性思考[J].贵州教育,2014(10):3-5.
[2]俞水,易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3-12-05(3).
[3]胡伶.我国教育行政职能变革:趋势、难点和对策——透析上海浦东新区“管办评”分离与联动改革的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B):4-7.
[4]驻英使馆教育处.英国教育标准局及学校教育评估概况[J].世界教育信息,1996(4):1-2.
[5]刘本固.美国的教育评价标准及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88(4):12-15.
[6]王贵良.美国的教育评价[J].北京教育,2000(12):30-31.
[7]吴启迪.加强评估机构能力建设,努力促进管办评分离[J].中国高等教育,2011(13-14):16-19.
[8]黄文新.论制度[J].中国领导科学,2014(7):18-19.
[9]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4(5):4-10.
[10]李自璋.“教育评价”概念辨析[J].沪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9-33.
教育部透露今后五年考试评价改革的五大新动向
2016-02-20 19:53教育部透露今后五年考试评价改革的五大新动向
不把社会培训机构所获证书作为录取依据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透露了今后五年考试评价改革的五大新动向,包括要衡量综合素质、淡化日常考试的过高区分度,改变已往片面依升学率评价学校、片面依分数评价师生的方式等。王定华表示,考试评价是指挥棒与每所学校、每个校长、每位教师、每名学生息息相关。指挥棒用得好,科学合理,张弛有度,则国家意志得以体现教育方针得以贯彻,校长教师服气,家长学生满意。指挥棒用得差,则会让社会不公平,教育入歧途,学生受损害,“片面追求”成风气。
考试评价不能只靠死记硬背
王定华谈到,今后考试评价要引领教育创新。一要改进考试评价体系,激励各地各校锐意深化课程改革,勇于改进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空间和创新意识;二要改进考试评价标准,促进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教育活动的结合,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发挥综合实践基地作用,促进社会资源利用;三要改进考试评价方式,扩展学生求知空间,加快建立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相配套的装备支撑基础,面向互联网+,发挥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的作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考试评价让学生囿于书本、死记硬背、不敢探索,则不如没有。”
体质好爱锻炼的学生也能评优
据透露,今后的考试评价还要衡量综合素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改进考试,使其有序、适时、适度开展;又要完善评价,发挥其正向引领、正确指导、提供服务的功能。要科学实施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评价,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王定华说,“综合素质评价”应体现写实与客观,突出品德与操行。各类考试评价都应让愿学、勤学、会学的学生考出好成绩,让体质好、爱锻炼、能坚持的学生评上优等次。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具备审美素养,养成劳动习惯,参与“光盘行动”,形成节约意识,拥有阳光心态。
重视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
以往的考试评价都很注重评价。王定华表示,今后的考试评价要让评价目的定位到促进发展、提高质量、保障公平上,让校园充满生机活力。“淡化日常考试的过高区分度,改变已往片面依升学率评价学校、片面依分数评价师生的方式,建立基于学校品质提升的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规范教育管理行为和办学行为。”
此外,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把促进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用可持续发展思维贯彻评价全过程。要将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除了教育部门实施考试评价外,还要确立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通过自我评价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新形势下要体现管、办、评的相对分开,妥善委托开展第三方评价。既要让数字说话,又要做出准确或带鼓励性的评语,为未来进步提出建议。”
反思传统上占主流的标准化测验
王定华表示,今后的考试评价还要具有国际眼光。强调评价促进教和学的功能,注重通过全面的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品德、知识、体力全面发展,以培养国家建设所需人才,强调评价的目的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友好型”学校的建设,以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还要反思传统上占主流地位的标准化测验的教育效果,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此外,还要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新的评价问题,如网上学习评价、网络学习条件下学生发展的评价等,强调评价思想、方法、技术本身的变革,倡导开发新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对国外考试评价中的有益经验,应根据我国国情,有所分析借鉴。
不把社会培训机构所获证书作为录取依据
据介绍,今后的考试评价将体现共享发展理念,要惠及各类群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依法采取就近免试入学方式,不把社会培训机构所获证书作为录取依据。”王定华说,在中考改革方面要制定入学名额分配、优秀学生推荐、指标到校比例、考试内容调整、考试方式完善等切实可行的方案。要适应居住证时代新要求,完善让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政策。
来源:羊城晚报-金羊网
云计算在信息教育中的应用
2016-01-11 09:52摘要:传统的教育系统,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存在共享程度不高、使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系统扩充性差等缺陷。随着学习者对信息获取和服务的要求不断的增长,移动学习的发展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数据和服务要求。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信息中心和教育技术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和维护成本在不断上升。如何在有效的成本投资下最大程度的满足学习对海量数据和服务的要求,成为信息化教育教学中逐渐引起关注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特别是网格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服务计算模型:云计算。
关键词:云计算 互联网 教育 信息化
引言
我国教育信息化历经十余年发展,投资规模逐年加大。经过“211工程”“985工程”以及“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大学校园网”和“校校通”等一系列的重大工程建设,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虽然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卓着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也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遇到以下问题:1.教育管理不统一;2.教学方式陈旧;3.投资费用过多,取得的效益较小。
适逢教育改革发展,推陈出新之际。信息化也正经历“云”的变革。云计算作为IT行业的第四次革命,在教育行业也逐步落地,应用也日渐深入。各高校也相继开展了云计算在教育系统的应用平台,如: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信息网络研究中心等
一、云计算概述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Google“云端计算”源于Google工程师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亚所做的“Google 101”项目。
对于云计算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中国网格计算、云计算专家刘鹏给出如下定义:“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云计算既不是什么计算,也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如何在现有的互联网基础上把所有硬件、软件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调动现有一切信息资源,通过构架一个新型服务模式,或者能够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系统结构,为人们提供各种不同层次、各种不同需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能化服务及信息服务模式的改变。
二、云计算的基本原理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把存储在大量分布式计算机产品中的大量数据和处理器资源整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用户都可以任意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能在云上实现随需随用。同时,用户终端的功能将会被大大简化,而诸多复杂的功能都将转移到终端背后的网络上去完成。
云计算与传统的IT服务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资源灵活:以并行计算为核心,按需调度计算任务、分配计算资源,并提供从数据导入、整合处理、计算模型设定到计算结果输出、多形式展现、应用等完整的数据处理服务。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平台。
2.通用性强:具有高可扩展性和很强大的数据共享。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满足不同应用和不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3.统一的管理:通过云计算的统一整合,转变原来IT管理一对多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把物理资源池化的机制,通过云平台统一调度,从而实现统一的管理入口,实现简单统一的管理模式。
4.低成本:云计算时代,学校无需购买昂贵的服务器,也无需为服务器的维护与更新而感到烦恼, 只需要把电脑接入互联网,把任务交给云端来处理即可,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例如:美国的房地产网站Coosipy通过Amazon所提供的“弹性计算云”服务完成了一个巨大项目。原来预计需要花费6个月的时间几百万美元,却只用了3个星期,费用不到五万美元。
5.安全性: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在“云”的另一端,有专业的团队来管理信息,有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保存数据,用户不用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
下图为使用云计算后的学校管理变化:
原有的教育管理系统:
使用“云计算”后的教育管理系统:
三、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发展
作为云计算最初的应用实践者──教育领域,各大公司相继开展了自己的云计算教育计划。继“Google101”计划之后,2008年初Google先后与中国台湾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开展云计算项目研究。其他业界巨头也紧跟云计算步伐,随之推出了自己的教育项目。如IBM的“蓝云”计划,Amazon的“云计算开放式基金”,杭州师范大学──微软IT学院的建立。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教育化云服务平台的任务和行动计划。云计算作为一个教育行业信息化的下一个热点,投资规模也在逐年增加。
云计算在中国起步比较晚,2009年5月16至17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上海举办了全国首届“云计算辅助教学高级培训”,旨在帮助有条件的学校掌握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理论与技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继此次培训之后,我国各地区中小学逐渐开始实践云计算辅助教学。
四、典型案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
1.项目背景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于1954年,现有在校学生逾15,000名,教职员工1900多名。作为中国媒体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传媒大学多年来不断为中国媒体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动漫、游戏开发等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对3D游戏、高清影视和动漫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由于动漫3D场景和影视特效制作的复杂性,即使设计师有了很好的设计灵感和创意,制作过程依然需要耗费庞大硬件资源超长的计算时间,速度已经成为影视特效和动漫制作的主要瓶颈。3D图形的设计、创建和渲染要求采用高性能计算,但是设计人员和学生通常承担不起特效工具的费用,也无法使用特效工具,这对他们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个人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对于中国传媒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来讲,通过多年的发展,除了做传统的科学计算,学校也在思考怎样把高性能计算的技术和方法,与游戏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过去高性能计算中心做了很多尝试,例如基于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动漫渲染。能否从动漫创意作为切入点,把过去在技术层面取得的成果与文化进一步结合?
2.系统建设
该大学部署了戴尔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支持其云平台,此解决方案采用第 12 代 Dell PowerEdge服务器(采用英特尔至强E5-2600处理器的Dell PowerEdge R720与R620服务器)、Dell PowerVaultMD3200存储阵列、Microsoft Hyper-V及Microsoft RemoteFX软件。由于戴尔第12代PowerEdge R720和R620服务器集成了图形处理单元 GPU技术,同时结合Microsoft RemoteFX的虚拟化功能,可大幅提升每一虚拟桌面的图形处理速度,从而缩短大型高清媒体文件的处理时间。目前,高性能计算中心的IT团队已经利用自己开发的动态基础架构云管理平台DIM完成了新服务器的部署,并利用 Dell OpenManag(包含带生命周期控制器的 Integrated Dell Remote AccessController (iDRAC))的嵌入式管理功能简化日常任务。
服务方面,中国传媒大学采用戴尔专业技术支持的专业上门服务,为他们专门指派的上门服务经理可以全面负责故障排除事宜,并提供综合性的技术指导。万一发生故障,利用戴尔专业技术支持的关键任务型四小时内上门服务,技术支持工程师可在4小时内抵达传媒大学,解决可能导致停机的问题。此外,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传媒大学可以通过配备了戴尔中国员工的全球支持中心获取资源,以便快速响应紧急情况备案。
3.收益
●利用得以增强的虚拟化桌面基础架构,将计算性能提升 20%。
●提高中国传媒产业的生产力,同时将成本降低超过 10 亿人民币。传媒大学提供的这项服务,不仅将提高全国传媒行业的设计效率和生产力,而且一年内便可为整个行业有效节约超过 10 亿人民币的硬件购置成本。Virtual Studio文化创意在线虚拟工作室云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平台运行一年,其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收入将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三年内,平台累计产值将超过2亿元人民币。
●利用易于管理的技术,IT 团队效率提高20%。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我国教育产业与信息化产业相结合的指示方针,要求全国院校切实做好教育产业《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的工作,云计算将成为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引入,使教育资源的概念和范畴不断扩大化,计算力资源、平台资源、知识与技能、数据资源、经验和分析,都已经成为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的外延,教育资源不再只是单纯的数字信息资源,而是包括了计算、效能和环境的资源,从物理的存储状态,转变为泛在的服务交付。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层面,那就是教育云
对多种信息资源的重组与优化,最终实现大范围、高效率的资源共享。
五、结束语
云计算,为构建教育服务平台提供了充分而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能够使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使所有学生都能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
云计算不独属个体,它应属于整个世界,成为全球的共有财产。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富的资源,还有思维方式的改变。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它将带来一种跨越性的变革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无论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还是一种新型网络应用模式,云计算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未来我们依旧要不断努力尝试去开发更多的云计算教育应用,充分发挥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实现PC性能最小化,教育功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渝江,岳伟.云计算叩开学校大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2):93──94
2.邹艳,李鸿科.云计算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8):71-72.
3.孔令旗.云计算对教育影响的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77-79.
4.贺小华.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以google 协作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9):71-74.
5.云计算技术指导南 编者,杨文志,北京工业出版社,2010年
6.百度百科 云计算 http://baike.baidu.com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016-01-11 09:48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013-10-28 光明日报
数据(data),一般而言是指通过科学实验、检验、统计等方式所获得的,用于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查证、决策等目的的数值。通过全面、准确、系统地测 量、收集、记录、分类、存储这些数据,再经过严格地统计、分析、检验这些数据,就能得出一些很有说服力的结论。大规模、长期地测量、记录、存储、统计、分 析这些数据,所获得的海量数据就是大数据(big data)。在制作大数据时,需要严格的方案设计、变量控制和统计检验等,不然所获得的大数据就是不全面、不准确、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
在教育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数据成为教学改进最为显着的指标。通常,这些数据主要是指考试成绩。当然,也可以包括入学率、出勤率、辍学率、升学率等。对于 具体的课堂教学来说,数据应该是能说明教学效果的,比如学生识字的准确率、作业的正确率、多方面发展的表现率——积极参与课堂科学的举手次数,回答问题的 次数、时长与正确率,师生互动的频率与时长。进一步具体来说,例如每个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所用的时间是多长,不同学生在同一问题上所用时长的区别有多大,整 体回答的正确率是多少,这些具体的数据经过专门的收集、分类、整理、统计、分析就成为大数据。
分析大数据助力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教育逐渐被认为是大数据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有人大胆地预测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大数据技术允许中小学和大学分析从学生的学习行为、考试分数到职业规划等所有重要的信息。许多这样的数据已经被诸如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之类的政府机构储存起来用于统计和分析。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在线教育和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横空出世,也使教育领域中的大数据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专家指出,大数据将掀起新的教育革命,比如革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育政策制定的方式与方法。
教育领域中的大数据分析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优异的学生对学校、对社会、以及对国家来说都是好事。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有一系列重要的信 息往往被我们常规的研究所忽视。而通过分析大数据,我们就能发现这些重要信息,并利用它们为改善学生的成绩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此同时,它还能改善学生期 末考试的成绩、平时的出勤率、辍学率、升学率等。
现在,大数据分析已经被应用到美国的公共教育中,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为了顺应并推动这一趋势,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2012年参与了一项耗资2亿美元 的公共教育中的大数据计划。这一计划旨在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来改善教育。联邦教育部从财政预算中支出2500万美元,用于理解学生在个性化层面是怎样学习 的。部分综述了该计划的数据和案例已经在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2012年4月10日发布的《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增进教与学(公共评论草案)》 中披露出来。
美国教育部门对大数据的运用主要是创造了“学习分析系统”——一个数据挖掘、模化和案例运用的联合框架。这些“学习分析系统”旨在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解学 生到底是在“怎样”学习的更多、更好、更精确的信息。举例来说,一个学生成绩不好是由于他因为周围环境而分心了吗?期末考试不及格是否意味着该学生并没有 完全掌握这一学期的学习内容,还是因为他请了很多病假的缘故?利用大数据的学习分析能够向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帮助其回答这些不太好回答的现实 问题。
许多人因此会问,大数据能拯救美国的公立教育吗?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微软公司(Microsoft)的创始人、前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Bill Gates)今年3月7日在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举行的一个教育会议上打赌说,利用数据分析的教育大数据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拯救美国的公立学校系 统。他称过去十几年里教育领域的技术发展陷入了停滞,研发投入远远不够。盖茨充满信心地认为,教育技术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数据。在这次大会上,5000多 名参会者讨论了教育数据应用的前景。
教育大数据市场前景广阔
美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糟糕表现——高中生退学率高达30%(平均每26秒就有一个高中生退学),33%的大学生需要重修,46%的大学生无法正常毕业—— 在让教育部门忧心忡忡的同时,也让教育科技公司找到了淘金的机会。近些年来,许多教育科技公司纷纷开始抢滩大数据学习分析的市场,竞争极为激烈。
美国的一些企业已经成功地商业化运作教育中的大数据。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与业务解决方案公司IBM就与亚拉巴马州的莫白儿县公共学区进行大数据合作。结果 显示,大数据对学校的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当IBM刚刚开始与这一学区合作时,除了学生成绩不好之外,该县还面临着辍学率已增加到48%的严峻情况。根据联 邦政府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ift Behind,NCLB),学生成绩糟糕的地方政府将受到惩罚。为了应对这一巨大的挑战,该县此前已经在学生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辍学指示工具,并将其 用于全县层面的决策。但IBM认为这仍不足以改善莫白儿县窘迫的现状,需要借助IBM的技术支持重新建立大数据,进而利用大数据分析来改善学区内所有学生 的整体成绩。
在美国的教育大数据领域,除了处于领先地位的IBM,还有像“希维塔斯学习”(Civitas Learning)这样的新兴企业。“希维塔斯学习”是一家专门聚焦于运用预测性分析、机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成绩的年轻公司。该公司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起 最大的跨校学习数据库。通过这些海量数据,能够看到学生的分数、出勤率、辍学率和保留率的主要趋势。通过使用100多万名学生的相关记录和700万个课程 记录,这家公司的软件能够让用户探测性地知道导致辍学和学习成绩表现不良的警告性信号。此外,还允许用户发现那些导致无谓消耗的特定课程,并且看出哪些资 源和干预是最成功的。
在加拿大,总部位于安大略省沃特卢的教育科技公司“渴望学习”(Desire 2 Learn)已经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推出了基于他们自己过去的学习成绩数据预测并改善其未来学习成绩的大数据服务项目。这家公司的新产品名为“学生 成功系统”(Student Success System)。“渴望学习”声称加拿大和美国的1000多万名高校学生正在使用其学习管理系统技术。“渴望学习”的产品通过监控学生阅读电子化的课程材 料、提交电子版的作业、通过在线与同学交流、完成考试与测验,就能让其计算程序持续、系统地分析每个学生的教育数据。老师得到的不再是过去那种只展示学生 分数与作业的结果,而是像阅读材料的时间长短等这样更为详细的重要信息,这样老师就能及时诊断问题的所在,提出改进的建议,并预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像美国的“梦盒学习”(Dream Box Learning)公司和“纽顿”(Knewton)公司这类领先性的开发者们,已经成功创造并发布了各自版本的利用大数据的适应性学习 (adaptive learning)系统。在2012年国际消费电子展的高等教育技术峰会上,世界最大的教育出版公司培生集团(Pearson)与适应性学习领域里的先行 者纽顿公司共同发布了主要由培生集团开发的适应性学习产品——“我的实验室/高手掌握”(MyLab/Mastering)。这款产品在将全球范围内向数 百万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向他们提供真实可信的学习数据,让学校通过这些数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降低教学成本。首款产品将在美国的数十万名学生 中使用,包括数学、英语,以及写作等技能开发课。
纽顿的创办人、首席执行官何塞·费雷拉和培生高等教育分公司的总裁格雷格·托宾共同出席了“我的实验室/高手掌握”的发布会并介绍了合作的细节,讨论了高 等教育的未来。托宾说:“个性化学习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关键点。我们把纽顿的技术整合到‘我的实验室/高手掌握’这个产品中,是整个行业进入个性化教育新时 代的引领风气之举”。费雷拉说:“从今年秋季起,培生的课程材料将在纽顿技术的支持下,开始适应性地满足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需求。学生能够生成大量有价值 的数据,纽顿可以分析这些数据,以此确保学生以最有效、最高效的方式学习。这是教育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按照已经达成的协议,这两家公司2013年将进 一步扩大合作,把大学数学、大学统计学、大学一年级作文、经济学以及科学等领域纳入其产品中去。
此外,由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麦格劳·希尔公司(McGraw-Hill)、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培生集团和其他出版公司共同开发的“课程精灵”系统 (CourseSmart),也允许教授们通过让学生使用电子教科书来跟踪他们的学业进展,并向助教们显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成绩等大量的数据信息, 只是这一系统尚不具备预测的功能。
大数据让考试变得更科学
教育中的数据挖掘是迈向大数据分析的一项主要工作。教育中最近的趋势是允许研究者积累大量尚未结构化的数据(unstructured data)。结构化的数据(structured data)是从教育部门多年的数据——特别考试成绩和出勤记录——那里收集而来。互动性学习的新方法已经通过智力辅导系统、刺激与激励机制、教育性的游戏 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尚未结构化的数据。这就使得更丰富的数据能给研究者创造出比过去更多的探究学生学习环境的新机会。
教育数据与其他领域中的数据比较起来,有一些独特的特征。总结起来就是教育数据是分层的(hierarchical)。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在《通过 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增进教与学(公共评论草案)》的第18页中写道:“教育数据是……分层的。有键击层(keystroke level)、回答层(answer level)、学期层(session level)、学生层(student level)、教室层(classroom level)、教师层(teacher level)和学校层(school level),数据就寓居在这些不同的层之中。”
当某个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时,一些变量就需要一起分析了。例如,学生回答正确率低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吗?此外,时间也是重要的因素。比如,一个学生在考试的第 一部分耗时太多,是否意味着其接下来就会飞速、凌乱地答题。一道问题的答题顺序、结果、具体情况,都给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大量数据。运用这些数 据,研究者就能揭示学生的学习模式。研究者利用所有这些数据就能获悉到底是什么因素对学生构成了最好的学习环境。理解这些重要的问题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给学 生创造一个个性化的学习模式。
监测学生是“如何”考试的能让研究者有效定型学生的学习行为。大数据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超越传统,不能只追求正确的答案,学生是如何朝着正确答案努力的过 程也同样重要。在一次考试中,学生个人和整体在每道题上花费了多少时间?最长的是多少?最短的是多少?平均又是多少?哪些此前已经出现过的问题学生答对或 答错了?哪些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获益了?通过监测这些信息,形成数据档案,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为了掌握学习内容而进行学习的全过程,并有助于向他们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模式。
监控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是可能的。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需要知道他们回答一个问题用了多少时间,回答这个问题使用了哪些资源,哪些问题被跳过 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做了哪些研究工作,这个问题与其他已经回答了的问题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此外,老师对每个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建议才是最佳的?学生写作业 和答题的信息能立即被自动地监测到,老师还能在第一时间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
用这些学生学习的行为档案创造适应性的学习系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这样重要的信息,考试的出题者们就能为学生量身定制出适 合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并设计出能够促进记忆力的线索。通过分析大数据,研究者发现从教育的效果上来看,当被问到一系列难度逐渐增加且互相关联的问题时,学 生的表现要好于围绕一个共同的知识点而随机挑选出的问题。美国标准化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中的这种适应性考试已经显示出朝这一方向努力的趋势。
五大技术利用教育大数据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何收集数据对于它们未来的使用性非常重要。接收数据汇入背后的挑战是从一开始就要标准化,以便今后对数据进行仔细分析。这样做并不是意味着将未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结构化的数据,而是要用直观的方法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类。
应该说,获得相关数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数据的收集并不是主要问题。然而,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挑战却很大,因为有些数据的收集存在法律问题,有的则存在伦理道德的问题。
数据收集者的人数和技能也是一个问题。对于公司而言,通常通过网络上的小型文本文件(cookies)来收集用户的相关信息。但是对于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而言,则需要依赖于全国众多学区和研究者的网络来提炼和确认数据。
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已经开发出从大数据中提取价值的5种主要的技术。
1.预测(Prediction)——觉知预料中的事实的可能性。例如,要具备知道一个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尽管事实上有能力但却有意回答错误的能力。
2.聚类(Clustering)——发现自然集中起来的数据点。这对于把有相同学习兴趣的学生分在一组很有用。
3.相关性挖掘(Relationship Mining)——发现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解码以便今后使用它们。这对探知学生在寻求帮助后是否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可靠性很有帮助。
4.升华人的判断(Distillation for human judgment)——建立可视的机器学习的模式。
5.用模式进行发现(Discovery with models)——使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发出的模式进行“元学习”(meta-study)。
实施这些技术就能够通过大数据来创建为提高学生成绩提供支持的学习分析系统。研究者们相信这些技术将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朝着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进程迈进。
总而言之,通过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能够为每一位学生都创设一个量身定做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课程,还能创建一个早期预警系统以便发现开除和辍学等潜在的风 险,为学生的多年学习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而非逐渐厌倦的学习计划。因此,有识之士经预言未来的学习将是大数据驱动的新时代。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个新时代, 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学习,进一步改善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爱丁堡TED环球大会:李世默的演讲
2014-11-12 15:49李世默,男,汉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士,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及公共事务学院博士,是一名风险投资家和政治学学者,春秋综合研究院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董及中欧出版集团副董事长,中欧创业营讲师、成为资本创始人及执行董事,美国阿斯本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顾问,伯克利加州大学艺术博物馆董事,是纽约时报、南华早报、环球时报,外交事务杂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以及郝芬顿邮报撰稿人。现居上海。
浙江宁波:用新兴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教育升级版
2014-11-03 14: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未来三年里,宁波市主要建设“一个门户,三个平台”。一个门户是指宁波智慧教育门户网站,该网站将提供智能登录、资源商城、应用管理、信息发布、交流互动等基本功能,同时支持各种终端。
三个平台分别为智慧教育学习平台、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智慧教育云平台。
“你看,如果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监测到水中含氧量低了,会自动开启氧泵;学校老师的车进校门,无须办理通行证,通过智能识别即可放行……”在近日举行的2014全国智慧教育高层论坛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来到宁波经贸学校走访参观,该校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的“智慧校园”,令参观者耳目一新。
近年来,宁波市力图应用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瓶颈,架构起应用智能、覆盖全面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打造智慧教育升级版。
投入8亿元
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近日,2014全国智慧教育高层论坛在宁波举行,论坛主题为“开放·创新·融合”,启动了中国智慧教育发展与创新联盟。宁波市在论坛上作了专题介绍,并绘就了未来三年智慧教育发展蓝图。
从上世纪末起,宁波市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校园数字化为抓手,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思路。2006年到2012年,在继续提升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的同时,着重在软件、教师队伍上进行提升。“从2012年开始,宁波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突破期,主要标志是这一年宁波市政府率先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概念,从课题的角度对智慧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力图应用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另一方面突破传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瓶颈与‘高原现象’,架构起应用智能、覆盖全面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苏泽庭介绍。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宁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苏泽庭介绍,第一个成果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在推进学校信息化方面,宁波开全国先河,率先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从硬件设施、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师资配备、应用开展等五大方面和45个指标制定建设数字化校园标准。目前宁波数字化校园有400多所,生机比达到4.3∶1,师机比达到1∶1,100%学校实现千兆互联,100%学校建有校园网,100%教室配备多媒体,基本实现了宁波教育信息化的高位均衡发展。
“第二个成果是我们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着重从机制、体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苏泽庭说,宁波市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方案,在教育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近年来宁波市投入了8亿多元,推出了科技校园工程、农远工程、新课改保障工程、智能实验室建设工程等专项工程。宁波市规定,各个县(市)区每年必须投入所有信息化设施价值的15%以上,用于新增信息化设施,3%用于维护保养经费;每所学校必须建立信息中心,并享受中层待遇;24个班级以上的学校必须配备1名以上专业信息化教师等,切实从制度上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宁波的不少县(市)区建成了区域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3D打印数码互动实验室等,镇海区、宁波大学、宁波二中都已成为全国信息化项目示范区。
体验智慧校园
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
“以前不知道智慧校园是什么,现在天天都在体验。”宁波经贸学校的师生对此深有感触,该校校园门口安装了车辆交通信息自动采集装置和视频抓拍装置,学校的车辆会自动放行;校园显示屏上会实时显示地下车库的车位数,让老师们停车方便又安全;实训楼自动安防门禁系统能主动识别身份,自动照明系统则会根据设定主动开关照明装置。
宁波经贸学校中药专业教师姜辉对智慧教育应用深有体会:学校中药标本室里有很多珍贵的标本和药材,怕潮、怕高温,更怕火,需要有人现场监控。现在接入网络布点布线,安装温度、气体浓度等检测传感装置,可以在线监测,一旦超出预先设定的警戒线,还会自动报警。这样做不仅省时省力,关键还能保护珍贵药材。
姜辉带记者参观了该校位于宁波鄞州区的中草药种植基地。“你看,这是采集控制土壤湿度数据的系统,假如测到土干了,这个装置就会自动喷水;这是控制灯光装置,能自动调节明暗;这里还将安装自动施肥、自动施加农药两个系统,就能进行远程监测、控制了。”姜辉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
在宁波效实中学,既有利用“微课”教前学,又有通过“云录播”教后学,并借助试题库等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智慧教育融入了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
“智慧校园的建设要适合学生的成长、要适合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要、要适合教师的发展。一个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好不好关键在于师生、家长积极参与的人有多少。”效实中学校长周千红说,在初、高中衔接,包括高三复习课的阶段采用微课的形式和效果都很好。今年暑假,该校推出了“银杏学院网络微课程”,共有154个视频,师生访问数目达到了11533人次。
明确建设主体
吸收民间资本投入
在推进过程中,宁波市享受到了信息化给教育改革带来的一些变化,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宁波基于信息技术开设了虚拟数控、大气监测、天体研究等前沿选修课,并带动了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管理手段、学习方式等深度变革,逐步实现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型。信息化还有效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宁波搞过一个项目,叫作“空中课堂”,专门在暑期推出,集合了全市的名特优教师面向全市的中小学生进行讲解,“空中课堂”还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山区、海岛等偏远薄弱地区;信息化还体现了教育的服务属性,专门搭建了“校企通”服务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在平台上点对点找工作。
“智慧教育将一改以往教育投入以政府为主的方式,创设政府主导、企业运行的基本机制。”苏泽庭说,我们将明确政府作为智慧教育建设主体的定位,明确公司作为市场化运营的主体地位,以开放合作和共赢互惠为原则,开展市场化营销活动,通过企业合作营销、流量分成、空间租用、交易税费等途径,扩大运营收入渠道,通过企业盈利支撑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
宁波市政府三年内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第一轮计划中市政府投入1.4个亿,还将建立合作与激励机制,通过各种方式来吸收民间资本,激发各类主体投身智慧教育。(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叶赛君)
中国高教学会会长瞿振元:大学怎样应对“慕课”
2014-05-28 14:57MOOCs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发端于美国,中文译为“慕课”。“慕课”根植于学校教育并由信息技术催化衍生而成,被一些人称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毫无疑问,“慕课”正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的教学形态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慕课”植根于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的发展交汇。一方面是脑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与技术从来密不可分——有了邮政就有了函授大学,有了广播就有了广播大学,有了电视就有了电视大学,有了网络就有了网络大学。这些都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记者:如何看待“慕课”的优势?
瞿振元:“慕课”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对它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有人简单地概括为“三名一免”,即名校、名师和名课,而且免费。“慕课”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我个人认为“慕课”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势:第一,“慕课”以大规模在线学习而着称,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慕课”每门课程的学习者可以遍布全球、容量巨大,以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课为例,有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同时注册了这门课程。“慕课”不受时空限制,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习。第二,“慕课”使全球各国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第三,“慕课”允许各种年龄、收入和教育背景的学习者参与广泛的课程学习,具有强大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可以完全实现由学习者自我把控,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第四,目前,“慕课”面向全世界的学习者免费或低学费开放,每个学习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免费或低学费享受世界着名大学的一流课程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课程。
记者:“慕课”所伴生的问题有哪些?
瞿振元:“慕课”的产生主要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在看到“慕课”推动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公民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等优势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冷静地、辩证地看到“慕课”所伴生的问题。
首先,“慕课”主要的教学手段是“人机对话”,它缺少师生间的“人际交流”、教学相长,特别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熏陶、同伴的交流浸染,这些因素在学习者成长中所具备的独特价值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其次,“慕课”这种近乎充分自由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达不到这一点,有可能造成学习效果的差强人意。如2012年秋,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一门“生物电学”,当时有12725名学生注册,但只有7761名学生观看了教学录像,到最后考试时,仅剩345人了,而通过考试者只有313人。从长远看,经费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等也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慕课”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是国际性的,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抢得先机,中国怎么办?如何使“慕课”本土化?
瞿振元:“慕课”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抓住当前这个机遇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要处理好“向外看”和“向内看”的关系。对大学来说,向外看就要看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要看到国内兄弟院校的实践,还关注社会的需求。向内看就是将“慕课”以及现代的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打破现在比较呆板的传统教育方式。因此,我们要建立“慕课”课程标准、网络技术标准,还要建立学分互认、学分银行等促进和规范“慕课”发展的机制。
要处理好“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线上”的教育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教育,但是“线下”的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因为教育的过程毕竟是有灵魂的、是有情感的、是进行人格培养的,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目前,我国高校在“慕课”本土化的探索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北京大学推出的十余门中文全球共享课程引起不少关注;清华大学研发了“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已面向全球提供23门在线课程,14万人注册学习;上海交通大学主导的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已有十多门课程上线,联合了上海市19所高校网上跨校选课。
“慕课”的本土化还任重道远。做好当下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面向未来,研究更新的教育手段、方法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按照构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发挥政府、高校、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坚持中国的价值守望,共同建设好中国的“慕课”,努力从“跟随者”变成“同行者”,再变成“领跑者”。
(转载自:人民日报 作者:董洪亮)
浙江微课网(推荐)
2014-03-10 09:21
|
||
最近,我省评选出的首批优秀微课集中上线共享,针对教学难点重点的“浙江微课网”也全新亮相,208门优秀微课让人目不暇接。 温州医科大学吕帆老师讲的“青少年近视眼防治课”,每集5分钟,不仅把专业知识化成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还配上FLASH动画效果,这比家长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讲保护眼睛的道理有用得多。 像这类兴趣拓展课程还真不少——浙江海洋学院的老师会告诉你如何“海岛野外生存”,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教你“茶艺创意”,宁波教育学院的老师介绍“西餐礼仪”……课程完全面向大众,整合了我省大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 如果说面向大众的兴趣拓展课是“点心”,那面向莘莘学子的学科重点难点课更像是“营养餐”,这种微课在杭十四中已有了一年多的尝试。校长邱锋说,十四中在高三年级推出“彩虹学堂”,将9门高考学科以微课形式上传到在线学习系统供学生学习,包括视频、学案、习题、教案等资源,老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即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今年寒假,“彩虹学堂”在十四中两个校区3个年级全面铺开,目前,已有近40个学习模块上线。 “教育教学改革呼唤技术支撑,现在的教育范式正在由传统‘面对面’的教学转向在线学习的模式,多种新技术完全可以支持自主学习。”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认为,微课中很多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实现认知建构,比如,化学中的分子结构、生物中的器官剖面、地理中的地貌结构,都可以依托技术构建出情景学习环境。 现在的微课分“微课堂”和“微课程”两种,“微课堂”一般是5到10分钟的视频,“微课程”作为一个系列由3个以上的“微课堂”构成。这次集中上线的208门优秀微课资源都是从各地送选的微课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施建国透露说,今年年底,我省将完成建设1000个微课资源,其中800个为学科重点难点类,另外200个为兴趣拓展类,一所没有围墙的网上学校已具雏形。(浙江在线稿) |
个人资料
my110
自我介绍: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