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教材整合的研究-白山市教育学院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教材整合的研究

作者:普陀区沈家门小学 张 英、张晓红、赵斌娜、周丹娜、朱密秀等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年04月15日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面向局部地方,满足地方或社区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地方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提倡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新课改实施以来,省教育厅相继出台《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和《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标准》,并开发我省通用地方课程教材《人·自然·社会》,各中、小学起始年级从2003年秋季起,全面使用该省编地方课程教材。《标准》指出:地方课程建设应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学生发展需要,坚持“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从去年开始,舟山成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赋予地方课程教学新的历史使命。在教学活动中,重点突出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旅游,培养了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怀,既体现了地方的特色,也符合新课程的标准。目前,我市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基本上采用省编通识教材·自然·社会》和编教材《千岛海韵》。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学生开展活动可利用的资源。由于教材具有开发性的特点,教学内容选取比较简约,教学时空比较开放,教材内容存在地域差异性,这为具体的教学留下了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因此,课程实施要求教师要注意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拓展和使用教材。本课程的设计又是综合性的,教材所包含的内容领域也很广,而两套教材编写在层次性、梯度性、规划性不一致,如何合理运用这两本教材展开教学,给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在调查了解两本教材的使用情况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学校对地方课程教学管理过程松脱。虽然开设了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但很少配备专职教师。兼职老师对此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随意增减课时,教材形同虚设。其次是教师操作困难,还缺乏开发校本教材的意识,在教学中大多是照本宣读。面对每学年两本教材60篇左右内容,怎样安排教学内容?怎样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完一本再教一本,还是穿插进行?若是穿插教学,又怎样框划更合理?凡此种种,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课题通过对小学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教材整合,力求灵活安排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以《人·自然·社会》教材体系为主,有机整合《千岛海韵》,适度开发地方资源,以适应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注意与有关课程加强联系,整合相关内容,拓展特色资源,通过倡导体验性学习,把社会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综合教育的效果。

二、课题阐述

(一)地方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尤其是地方课程倡导教学的开放性与生成性,更离不开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并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课题中“课程资源开发”指课题组成员充分挖掘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根据教学现状对两本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从而初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课程教本体系。

(二)地方课程教材整合

省《地方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改变分模块施教的模式,提倡整合。在设计具体内容时应把相关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体现综合的价值。”本课题中的“课程教材整合”,主要包括《·自然·社会》与《千岛海韵》之间的整合,此外还涉及地方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整合,以及地方课程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整合等。倡导课程教材整合,是以学生作为课程资源整合的基点,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重新组合和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克服由于各学科彼此独立对个体施加影响所造成的知识割裂,让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完整、客观、真实。

三、课题研究策略

(一)整体观照,统筹安排

整体观照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挑战了传统教学领域对细节的追求,而将课堂的完整性,结构性,框架性列上章程。所谓整体观照,就是把地方课程教学当做一个有深刻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以统整意识和综合视野来审视、把握、阐释,突出地方课程教学的递进性、连续性。进而依照课程内容逻辑体系和学生心理成长特点,有序设计各年级、各学段的教学,在避免知识断裂和重复,循序渐进地达成教学目标。在组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近期教学目标,更要梳理地方课程教学这个系统中诸要素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整体观照,统整教材资源

整体观照两套教材,我们研究并明确了两套教材各自的体系安排:

省地方通用课程《人·自然·社会》遵循时代性、地方性、实效性和简约性等原则,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为目标,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益。其内容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必须对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毒品预防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还包括反映本省特点的有关内容,如历史概要、自然资源、文化名人等。通过整合,形成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和谐浙江等5大主题。在每个主题中设若干模块。

市地方课程教材《千岛海韵》这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舟山本地的教育资源,把海岛历史、海天佛国、海洋文化、海岛特产、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港口开发与海洋工程、海防等七方面内容循序渐进地分块安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舟山海洋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深厚的意蕴及鲜明的时代特征。

为了克服课程资源的离散性,我们在不改变地方课程总体框架的前提下,以省编地方课程为母本,有机整合《千岛海韵》,适度开发地方校本资源,统整“相似块”,建构“主题群”,开发主题项目活动体系,实现课程资源统整,初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课程教本体系。

 

整体观照

《人·自然·社会》

《千岛海韵》

主题活动拓展

统整

相似块

13《浙江绿茶》

13《普陀佛茶》

1.了解十大名茶。

2.结合小课题研究,试学采茶、制茶、泡茶等。

15《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

10《海岛渔歌》

12《民间歌舞》

1.家乡渔歌渔谣调查研究。

2.探究跳蚤舞。

17《浙江木雕》

18《青田石雕》

11《走近沙雕》

小课题研究:《走近沙雕》

拓展小社团:《胶版画》或《橡皮泥雕》。

29《快乐的秘诀》

1《让自己更快乐》

 

三、六年级主题一样,目标略有递进,三年级侧重于互助,六年级侧重于自助。

22《星罗棋布的港口》

23《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

25《沈家门渔港》

28《认识海港》

29《舟山港》

30《综合性渔港》

三年级《千岛海韵》安排渔港内容不是很合理,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因此只做简单了解,到六年级时再集中探究。

建构

主题群

8《探索祖先生活的痕迹》

1《东海第一村》

追溯渊源、古迹遗址:

1.探究人类的起源。

2.劳动工具的演变。

9《回到七千年前的日子》;六10《新石器时代的宝贝》

5《古文化遗址》

8《美丽的浙江》

9《千年古刹》

10《避暑胜地莫干山》

11《诸暨五泄》

29《东海上的明珠》(舟山)

三年级主题:《我的家乡在哪里》

1.美丽的舟山群岛

2.历史文化古城

3.中国渔都 4.南方北戴河

三年级主题:《山海奇观》

12.海天佛国13.朱家尖

14.桃花岛15.鸟岛

《千岛海韵》中三12《海天佛国》与四8《普陀山》基本重复,整合教学。

尝试小课题研究《东海上的明珠——家乡名胜面面观》:根据家乡普陀景点分组开展调查研究,再以主题汇报式进行总结。

13《家乡物产》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三年级主题:《家乡的特色水果》

【定海】7.金塘李子

8.晚稻杨梅11.皋泄香柚

【岱山】9.岱西葡萄

【普陀】10.登步黄金瓜

四年级主题:《海岛特产》

9美味鱼片15岱山特产

7《金塘李子》、三8《晚稻杨梅》四10、四11内容完全雷同。

 

拓展:展茅茅桃、朱家尖牛角湾橘子(西瓜)

课题研究或小调查:《家乡物产知多少》、美味鱼片等特产的品种及加工程序等。

11《细数浙江标志性建筑》

11《花鸟灯塔》

课题研究:《探访家乡的桥》(舟山跨海大桥、朱家尖大桥、鲁家峙大桥等)

12《喜看家乡新变化》

13《日新月异的城市》

21《放眼看舟山》

22《千岛展新颜》

课题研究:《日新月异的东港新区》

28《条条大道通南北》

29《修桥筑路奔富裕》

四年级主题:《海岛交通》

1.交通概况2.蓝色公路

3.普陀山机场4.连岛工程

课题研究:家乡交通变迁史

通过整体观照,我们建构了主题群,统整了教材资源。如在教学省编教材三年级《·自然·社会》中《美丽的浙江》系列时,先简单了解其他各地的风景名胜(《千年古刹》、《避暑胜地莫干山》、《诸暨五泄》),再重点探究市编三年级《千岛海韵》主题板块:《我的家乡在哪里》及《山海奇观》。根据教材中的活动提示,我们尝试开展小课题研究《东海上的明珠——家乡风景名胜面面观》,根据家乡普陀景点分组开展调查研究,再以主题汇报式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和介绍自己的家乡,充分感受家乡的美丽和发展。如此一来,对省编教材五年级《东海上的明珠》活动进行了更全方位、更立体的探究。

2.统筹安排,建构教材体系

两本教材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是按照各自的主题模块进行内容切割分块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前统筹安排,对教材体系进行重新建构,提炼共性的内容,有侧重点地展开教学。只有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身教学有一个具体的规划,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每学年开学初,我们制定了详实的年级段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以六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为例,整合内容后统筹编排如下:

 

主题

《人·自然·社会》

《千岛海韵》

课题

模块

课题

板块

浙江沿革

《探寻祖先生活的痕迹》

历史概要史前遗址

1.舟山状元第一人

2.着名实业家的教育情结

3.荣誉市民

4.柏耀平

人物故事

《梦回古都再现千年辉煌》

《经济繁荣萌芽初显江南》

历史概要古代史事

《太平天国烽火席卷浙江》

《辛亥风云激荡钱江两岸》

《当五四浪潮袭来的时候》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

历史概要近现代史事

《人民的好总理》

《鉴湖女侠轩亭洒碧血》

历史概要政治人物

《条条大道通南北》

《修桥筑路奔富裕》

今日城乡乡村的变化

浙江环境

《海陆兼备的多山省份》

《错落有致的地形》

地形地貌

 

 

《地动山摇生灾害》

《防范灾害有良方》

自然灾害地质灾害

《环境问题危害大》

《宜居家园靠大家》

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及对策

浙江文化

《回到七千年前的日子》

文化遗存河姆渡遗址

5.古文化遗址  6.摩崖石刻   7.花鸟灯塔  8.风物中的龙

古迹遗址

《新石器时代的宝贝》

文化遗存良渚遗址

9.舟山锣鼓10.海岛民歌

11.走近沙雕12.民间舞蹈

13.剪纸艺术

民间艺术

《西泠印社话百年》

文化胜迹西泠印社

18.访祖籍岱山 19.六月雪    20.太阳上的岛

21.回归涛声

阅读欣赏

浙江经济

《星罗棋布的港口》《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

自然资源海洋资源

 

 

和谐浙江

《让自己更快乐》

《让考试更轻松》

《学会保护自己》

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

14.军史陈列馆

15.心系军营

16.情寄千岛

17.海岛预备役

情系海岛

《关爱青春健康》

健康成长——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美丽罂粟  滴血泣诉》

《涉毒行为 必受制裁》

《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

平安社会——毒品预防教育

《蓬勃发展的浙江经济》

《欣欣向荣的专业市场》

《开拓创新的民营企业》

发展前景——浙江精神

雏鹰争章

社会考察章、合作交往章、禁毒章、公益章、创新章

 

我们参考省编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设置的5个主题模块,将市编教材六年级《千岛海韵》的“人物故事”归入“浙江沿革”板块,将“古迹遗址、民间艺术、阅读欣赏”归并到“浙江文化”模块,将“情系海岛”纳入“和谐浙江”模块。考虑到教材安排体系及教学课时均衡,第一学期安排的教学主题主要是“和谐浙江”和“浙江文化”,第二学期安排的主题是“浙江沿革”、“浙江环境”和“浙江经济”【具体见附件一:各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为了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我们学习《浙江省地方课程标准》,借鉴《教学参考书》,特意在计划中提出如下教学措施:

1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①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学习新课改的理论和新视野和新观点。教学中体现“知识性、教育性、思想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观念。准确把握各个内容模块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目标。

②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本,弄清课本上的重难点。能透彻地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从纵向、横向看透教材。活用教材,能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好每个板快,注重渗透,不断积累。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

 2采用多种手段,突出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

 ①教师认真备课,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题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

②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各种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并在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千篇一律。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活动效果。

3)挖掘地方课程资源,拓展教育功能,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①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在学习中,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给以密切的关注,使浙江、舟山的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的观照。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资源进行适度的增删,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发挥教师特长,突出地方特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植海岛的人文精神,服务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

(二)适度开发,有机整合

地方课程倡导教学的开放性与生成性,更离不开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并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根据教学现状对两本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从而初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课程教本体系。舟山作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必须充实地方课程课堂,重点突出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旅游,培养了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怀。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独特丰富的舟山本地教育资源,如海洋环境主题、海洋文化主题与海洋经济等体现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1.人·自然·社会》与《千岛海韵》之间的优化整合

 省编通用教材与市编教材虽然是两个不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发的,但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功能却是一致的。只是这两套教材有些内容不够集中,分散安排破坏了操作性学习的有序性。我们将同一主题不同教材,甚至是同一主题却不同册的活动内容整合集中起来学习,精简的时间用来丰富拓展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单元

周次

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

资源开发及教材整合

六年级第二单元

 

浙江文化

14

千岛海韵

9.舟山锣鼓

1.了解舟山锣鼓的创始人和来历。

2.学习舟山锣鼓的打法。

学打舟山锣鼓。

千岛海韵

10.海岛民歌

1.了解舟山民歌的南腔北调,了解舟山号子。

2.了解舟山渔歌和舟山号子的不同。

结合调查舟山渔歌渔谣,尝试自己创作。

15

千岛海韵

11.走近沙雕

1.了解舟山各沙滩的所在地。

2.了解近几年的“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的主题和吉祥物。

联系《人自然社会》三17《浙江木雕》、三18《青田石雕》。

开展学生小课题研究《走近沙雕》。

拓展小社团:《胶版画》或《橡皮泥雕》。

16

千岛海韵

12.民间舞蹈

1.了解舟山主要有哪些民间舞蹈。

2.了解“跳蚤舞”的发展历史,天堂形式,特点以及“跳蚤舞”的由来。3.了解舟山民间舞蹈的种类和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来历。

已与五年级《人自然社会》中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相整合。

千岛海韵

13.剪纸艺术

1.基本了解剪纸的艺术,知晓它的种类。

2.了解剪纸艺术的特色和基本的剪纸方法。  

拓展剪纸小社团。与美术相整合,结合海洋鱼类主题开展学生小课题研究。

17

千岛海韵

18.访祖籍岱山    

了解盐在历史上与舟山人民的生活、经济的关系。

结合朱家尖、六横等地盐场,有条件的实地调查,开展有关盐的小调查。

千岛海韵

19.六月雪

参观家乡的盐田,把一天中不同时刻的美景观察下来并写下来。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地方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出相应的教材供教师使用,使教师有了实施的依据和载体。教师在实施地方课程过程中要结合地方特色、社区特点及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对省编和市编教材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挖掘特色,充实教学内容,形成课程资源上的互补。在组织教学时,整合重组,融合应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在教学五年级《人·自然·社会》中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时,我们整合教学六年级《千岛海韵》中的《民间舞蹈(跳蚤舞)》等。将浙江民间艺术与舟山本土民间艺术相整合,更有利于提高多方面综合能力、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又如,我们由《浙江木雕》、《青田石雕》引出沙雕,走进“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结合小社团尝试创作沙雕作品。此外,借鉴木雕、石雕的技法开发胶版画或橡皮泥雕,利用技法的迁移,将普陀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融入作品创作中。

2.地方课程和其他课程活动的优化整合

由于地方课程的设计时综合性的,教材所包含的内容领域也很广。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学科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科学》、《美术》、《音乐》、《语文》等课程是有紧密关联的。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有关课程加强联系,整合相关内容,以提高综合教育的效果。倡导课程教材整合,是以学生作为课程资源整合的基点,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重新组合和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克服由于各学科彼此独立对个体施加影响所造成的知识割裂,让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完整、客观、真实。

 

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相关课程

教育内容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

品德

体育与健康

地方通用课程

2.认识情绪。

3.学会调节情绪,让自己快乐起来。

14.学会关心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15.学会倾听父母的意见,理解、关爱和帮助父母。

16.学会与人沟通。

17.学会倾听别人的心声,理解和体谅他人。

 

 

上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内容,主要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文件精神和要求编制,属于“和谐舟山”之健康成长系列。其中《人·自然·社会》三年级《快乐的秘诀》和六年级《让自己更快乐》,就涉及了以上第2314条教育内容,而这一教育内容在其他几门学科中都有涉及。《人·自然·社会》四年级《学会沟通》涵盖了第151617条教育内容,同样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所涉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有关内容进行或分解或整合,这样既精简了教学时间又避免了重复。

此外,地方课程还可以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整合。由于地方课程是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出现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开展活动可结合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活动,还可以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地方课程提倡与学校的班队活动、户外活动相结合,与地图、电影及其他学习活动有机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每年11月份,在学校组织的科技节活动中,有几项比赛项目与地方课程息息相关,如海洋知识竞赛,一部分内容选自各年级的《千岛海韵》,一部分内容虽是课外的,也是属于地方课程拓展的范围。还有一项是海洋知识小博士讲座,围绕近年来海洋的新变化、新发现等做精彩汇报。

在小学地方课程中,我们将浙江省少工委“雏鹰争章”的三十个活动分年级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如在六年级地方课程活动中,结合“平安社会——毒品预防教育”争禁毒章,结合小调查争社会考察章,结合剪纸艺术等争创新章,把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成为实施地方课程过程中需达成的重要目标。

(三)优化设计,注重实效

1.凸显整合点,夯实特色内容的深度

五年级《人·自然·社会》中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教学参考中制定的教学目标看,主要以欣赏为主,再结合资料搜集汇报(见下表中第一栏)。我校朱密秀老师选择这一课,参加省地方课程优质课评选。为了凸显地方特色,我们整合了六年级《千岛海韵》中的《民间舞蹈(跳蚤舞)》,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增加了一条:“欣赏并了解舟山《跳蚤舞》的特色,学习一些简单的片段(见下表中第二栏)。”在一次次的试教后,我们发现只将跳蚤舞定位在“欣赏了解”,与其他民间歌舞并列教学,主次不明晰,亮点不明显,凸显不出地方特色。于是我们修改目标为:“重点探究舟山《跳蚤舞》的特色,学习一些简单的片段(见下表中第三栏)。”围绕“讲特点——说来历——学舞姿——看发展”等教学环节对跳蚤舞重点探究。

 

教学参考中制订的目标

1.欣赏长兴百叶龙、余杭滚灯、浦江板凳龙灯浙江着名的民间歌舞,了解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与当地生活,生产劳动以及风俗人情的关系。

2.欣赏《采茶舞》、《织网舞》、《采桑晚归》灯优秀舞蹈作品,有条件的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片段。

3.通过搜集、交流家乡民间歌舞资料的活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浙江民间歌舞的资料。

第一次试教修订的目标

1.欣赏长兴百叶龙、余杭滚灯、板凳龙等浙江着名的民间歌舞,了解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与当地生活,生产劳动以及风俗人情的关系。

2.欣赏并了解舟山《跳蚤舞》的特色,学习一些简单的片段。

3.通过搜集、交流家乡民间歌舞资料的活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浙江民间歌舞的资料,以及跳蚤舞的资料。

正式参赛时

落实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欣赏长兴百叶龙、余杭滚灯、板凳龙等浙江着名的民间歌舞,了解这些民间歌舞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重点探究舟山《跳蚤舞》的特色,学习一些简单的片段。【整合六年级《千岛海韵》第12课《民间舞蹈》】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搜集、交流浙江民间歌舞资料的活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浙江民间歌舞的资料,以及跳蚤舞的资料和一些道具。

【案例片断呈现】重点探究舟山民间歌舞跳蚤舞

1)讲特点

①播放视频:欣赏跳蚤舞

②讲特点:你了解关于跳蚤舞哪些信息?谁能概括它的特点呢?(生动活泼)

2)说来历

①猜猜合作舞蹈的男女主角分别代表谁?(济公和火神)

②听故事《火烧净慈寺》

③小结意蕴: “驱赶火神,祈求太平”)

3)学舞姿

①边欣赏边观察跳蚤舞,看这两位角色在动作、表情上各有什么特点?

②学济公

A.学生汇报,小结:多半是大八字半蹲式,耸肩,晃头,跺脚,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

B.学生尝试——师示范(结合介绍要点)

C.同桌合作——相互点评——交换练习——上台表演——评价精彩

③学火神

A.学生回答:火神比较自由,碎步或小步子进行,躲闪避让,并带着害羞的表情。

B.女生尝试——师纠正——大家齐学

④合作展示(提醒:火神急于想进寺,济公千方百计地阻拦,拖延时辰。)

⑤集体练习对跳:让我们都来争做超级模仿达人,一起来学跳蚤舞。

4)看发展

①发展:出示图片和文字

②传承:出示图片和文字

在听了《火烧净慈寺》传说故事后,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舞蹈所含的意蕴,他们趣味盎然,跳起来也有模有样,还加入了自己的即兴创作。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你给他一片创作的天地,他就会还你一份七彩的创意。

2.探究知识点,拓展教材内容的广度

如五年级《千岛海韵》第2课内容是《“舟山”的由来》,文本中关于舟山的第一个来源只有一句话:“舟山本岛狭长如舟,便给它起名为舟山。”如果单是照本宣读,学生对舟山印象只停留在“狭长如舟”,外形相似而已,如此印象怎会深刻?

【案例片断呈现】第二板块:探究舟山的由来

1)读读课文中三个小朋友说的话,在看看《资料袋1》的内容,想一想,关于“舟山”的由来有几种说法?选择一种说法好好研究研究。

2)交流反馈

第一种说法----形似舟而得名                  ---板书: 形似舟

①生谈:舟山岛狭长如舟,所以起名叫舟山。的确,舟山岛本身开始像一艘开航的大捕船。

②出示舟山地图

A.说说怎么像船?哪是船头,哪是船尾?

B.不仅有船头船尾,这艘船还有锚、舵、栓缆绳的地方呢!

C.不仅有船之形还有船之神!

D.还有想补充的吗?还有哪些地方像船?

第二种说法----舟船停泊而得名                ---板书: 舟靠山

①生谈

师启发:看来还有一些同学有自己的想法,谁来谈谈你的不同观点。

交流反馈,相机指导。

A.元大德《昌国州图志 》记载:“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

B.也就是说,因为县治的设置和繁华,县治之南的小岛四周,形成了舟帆云集的壮观场面,民众因此形象地称之为“舟山”。

C.舟山有许多天然的良港,在古代,各种船舶都喜欢来此停泊。

3)教师小结:不管怎样传说,生活在海上的人们,把自己赖以生存的海岛,以舟来命名,真是最合适的了。

在设计这一课时,教师多方挖掘资源,不但赋予舟山“船之形”,还深入到“船之神”,把舟山地名“碇次、干缆、舵岙”与“船锚、船舵、缆桩”巧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获得舟山曾用名的由来。仅仅了解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尚不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效益。只有深入地分析它、研究它,才能使学生学而有物,学有所得。在最后环节布置调查任务:通过各种渠道(看地图、问长辈、查资料等)分别查找舟山有关数字、花草树木、动物、姓氏的地名,也可以选择一个地名,探究它的来历。本节课虽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体验活动却远远没有结束。最后老师以郭沫若的一首关于舟山地名的词《如梦令》结尾,更是点睛之笔。课后活动,让学生关注丰厚的地方文化,校内外相结合,实施地方课程就是要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狭隘的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从“学会”走上“会学”。 看似不经意的设计却给了学生一个个意外的深层次的收获。这样的活动,重在探究实践,重在拓展深入,学生收获最大的是学会在实践中提取经验。学生对舟山地名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更赋予它深层次的内涵。

3. 联系生活点,注重学以致用

三年级《千岛海韵》其中一个主题项目是《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通过建构主题群激发学生“探秘海洋生物”的兴趣。其中《蟹》我们重点引导探究《梭子蟹》,虽然舟山梭子蟹最有名,孩子们对梭子蟹吃得多,但熟视无睹,关于它的知识却所知甚少。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对梭子蟹进行探秘。围绕“为什么叫梭子蟹(与其他螃蟹种类进行对比)?为什么抱卵的梭子蟹不能捕捉(梭子蟹什么时候产卵)?什么时候的梭子蟹最肥?挑选最肥的梭子蟹有哪些妙招?梭子蟹有哪些吃法?”等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通过课外询问长辈、搜集蟹的资料,再加上老师在课堂活动交流汇报中视频、录像等媒体力量的恰当运用,学生对家乡着名的梭子蟹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此外,老师出示关于禁止捕捞抱卵梭子蟹的正式文件规定,并及时补充新信息:禁渔期延长了,这说明我们的老师必须对时事有一定的敏感性,这样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

四、课题研究成效

(一)优化地方课程资源,关注课程整体发展

通过整体观照,从纵向、横向准确地看透教材,把握教材,统整教材资源,对现有教材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家乡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凸显主题,有效整合。

1.内容选择体现地方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高度重视对地方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重点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按照提示的目标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在广泛的调查、访问、观察、实践中了解第一手资料,努力使课堂教学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显得充实灵动。我们根据地方特色,结合本校学生学情,广开思路,深入发掘学科及校内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教材、教学、前沿科学等素材性资源,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音像资料等条件性资源。地方课程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方便学生搜集资料,还有条件去参观、调查和访问,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灵活选择课程资源内容上,教师遵循有主有次,有增有删,有详有略,有深有浅”的教学策略,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构建更完整、更具操作性的地方课程实施框架,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

2.目标制定体现有序性

在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我们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全面的发展。在制订目标时,特别关注目标的多元化,“三维”既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妥齐头并进,要寻求有机结合,把握重点维度。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一定弹性,注意适应个别差异。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体现了连续性和有序化,搭建起循序渐进发展的空间。如四年级市编教材《海鲜美食文化节》,结合地方特色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舟山的海鲜美食文化节,感受作为“海鲜之都”的舟山人的骄傲。

2)初步了解舟山的其他文化节,增强发扬舟山本土文化的意识。

3能够根据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的一些活动,创造性地设计出某一个文化节相联系的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参与、合作学习意识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解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有意识地设置了三个层次梯度:

1)掌握:了解海鲜美食文化节。

2)拓展:初步了解舟山的其他文化节。

3)生成:创造性地设计出某一个文化节相联系的活动。

总之,在教学目标制订上,我们遵循打好基础,注重能力,渗透能力,发挥功能的教育理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析其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侧重点,在教学设计时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正确定位,就能为有效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些拓展课程资源的做法,不仅丰富了学科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扎实了学生的海洋多元化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研究就深化了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了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开辟了一条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利渠道。

(二)搭建探究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研究中,教师通过适度开发地方特色资源,进一步整合利用现有教材,倡导体验式学习,设计多元化的实践体验活动,为学生开展自主活动和进行实践活动创设平台。

1.拓展课程特色资源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年级千岛海韵中一篇题为《樟州渔村》,教师进行有效拓展,引导学生以《走进渔村》课题研究方式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利用身边的亲戚朋友资源,可以选择漳州、螺门、虾峙等渔村作为调查对象,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组织了实践研究活动。

小小渔民体验小组:(1)通过采访渔民,了解到目前渔船作业的种类;(2)通过观看渔家女织网补网,学习基本的方法。小组成员体验到了渔家劳动的艰辛,也体验到了实践的快乐。

渔民生活现状调查小组:(1)向街道办事处会计调查渔民的生活条件:了解了本村渔民近二十年来的收入变化,并制成调查统计表。(2)采访了解渔民在船上的生活状况改善情况。(3)采访了解到面对渔业资源的衰退,一部分渔民选择了新的致富路。采访海洋渔业局,了解了广大渔民怎样谋出路。小组成员感悟到:在渔民的辛勤劳动下,如今的渔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渔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面对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挑战,渔民又选择了新型的致富之路。

渔村文化娱乐研究小组:对东海渔村村民现在的文化休闲方式,文艺活动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1)创建开设了一些休闲娱乐的健康场地;(2)由村民自发组建了好几个文艺小团体;(3)领略并学唱了即将失传的渔歌号子声。小组成员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新时代渔民的审美情趣有了很大提高。其实在体验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审美情趣也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提高。

渔村景致采风小组:展示摄影作品,创作了渔民画。这一实践活动整合了美术等相关课程,学生的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自然提升。

小组成员围绕一点展开深入研究,获得深刻认识,而在各组汇报中又获得其他信息,再教师有机引导,互动对话,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

2.拓宽实践活动阵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方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并不意味学生熟知。为使学生对熟悉的更加熟知,把学到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实践,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平时开展的小调查、小采访、小体验等,就是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加深知识理解,在应用中体验学习乐趣,在应用中搜集更多信息。

此外,我们结合学校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的舞台。如在每年11月份学校科技节中,其中一项团体竞赛项目就是班级海洋知识测试。题库来自各年级的《千岛海韵》,及平时教学中随机拓展渗透教学的海洋教育知识【具体见附件四:各年级海洋知识题库】由于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海洋知识点的教育,绝大多数同学都达到了良好(80分)以上,超过一半的同学达到优秀(90分)以上,学校对班级中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了“海洋知识小明星章”。在科技节中,我们还进行了海洋知识小博士讲座,内容选自《千岛海韵》,还可以是开发的有关海洋教育的主题,围绕近年来海洋的新变化、新发现制作多媒体进行精彩汇报。各班先自行组织班级小博士讲座,再推荐一名参加学校比赛。比赛当天,进行现场直播,每位学生都是评委,给每位参赛选手进行打分,结合评委老师打分,综合评出优秀选手。小评委们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用心地倾听着各位选手的讲座。精彩纷呈、图文并茂的海洋知识讲座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也让每一位学生学到了最前沿的海洋信息,可谓是受益匪浅。学校活动的多样性又激发了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兴趣。

(三)提升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研究中,教师根据主题活用教材,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好每个板快,注重渗透,不断积累。通过研究,教师探索与创新地方课程教学活动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积累相关案例,为地方课程教学实施提供有效指导案例,积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教材整合的实施经验。

1.提高了教师主题开发及活动设计能力

地方课程在教学时强调体验学习方式,教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整合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认真研读课标,学习新课改的理论和新视野和新观点,在教学中体现“知识性、教育性、思想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观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在开展活动中,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给以密切的关注,使浙江、舟山的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的观照。

在研究实践中,课题组成员树立开拓创新、科学求实的课改态度,尝试从过去的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转变,把课程重要内容、学生培养目标、乡土知识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角度做为最佳切入点,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反思、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课程与研究开发能力。根据主题构建更完整、更具操作性的地方课程实施框架,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提高教师资源开发、教材处理及活动设计能力。

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随时进行归纳和总结,积累相关案例,明确了成功开设的案例按照规范操作的要求,提炼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教材整合的实施经验。同时,课题组成员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课题组长张英老师今年6月被评为区综合实践学科带头人。201110月,朱密秀老师执教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获省地方课程优质课二等奖。在刚刚公布的市综合实践类论文评比中,张英老师的2篇论文均获市一等奖。下表是近两年中,课题组成员在综合实践类课题、论文(案例)、优质课等方面获奖汇总情况(具体见附表5)。

 

全国级

省级

市级

区级

讲座等

区级

1

0

0

0

1

1

4

4

6

8

10

0

3

五、研究问题探讨

(一)以生为本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灵魂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地方课程开发必须确立现代教育设计理念,除了要坚持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外,还应从发挥地方课程特有功能的角度出发,树立关注学生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回归现实生活等重要理念。因此,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是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地方课程开发必须面向学生,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有科学的课程目标。学生的发展,要求地方课程开发要“以育人为本”,离开了育人,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将是无意义的。地方课程的研发如果脱离了各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地方课程将毫无价值。

(二)资源互补是地方课程开发的关键

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都有各自相应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互为补充,充实了学校课程。同时,地方课程也能从学校课程的设置中吸取精华,进行调整。因此,在确保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主动开发地方课程,形成国家、地方、学校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地方课程管理统得太死;二是把省市课程简单地理解为地方课程。区、县等地方缺乏地方课程设计权。

(三)凸显特色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目的

开发地方课程的关键问题就是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因为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再美好的地方课程设想也很难变成学校的实际教育成果。城市与农村课程资源的拥有量不相同,因此开展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在选择课题方向、确定指导力量、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时制定适宜的办法。如作为海岛新区,在教学活动中,重点突出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旅游,培养了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怀,开发乡土资源:民间艺人、能工巧匠、自然景观、风俗习惯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海岛文化

(四)创新实践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生命

传统教育将学生禁锢在校园里、课堂上和书本中,扼制了学生拓展知识的欲望,缩小了学生创新实践的空间。地方课程应充分利用地方社区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尝试走向自然和社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探讨、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感知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培养创新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进步,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地方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是教师,地方课程能否顺利开发与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识,有效组织的综合能力及与学校、社会、课程研究专家的合作能力,课程开发的经验积累、总结、反思等能力息息相关。没有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就没有地方课程的开发,但空有课程设计理念,缺乏课程开发能力的支撑,开发地方课程将寸步难行。教师必须树立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态度,积极自主地开发本地课程。地方课程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和课程开发能力的过程。地方课程开发要求教师遵循观察——开发——实施——反思——再开发的螺旋式上升规律,在不断的反思和再开发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课程的开发水平及专业能力。

 

【附件内容】

(一)三—六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二)课题相关论文(反思)

(二)课题相关课例(评课)

(三)三—六年级海洋知识题库

【字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