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教材阅读文本的“练笔”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实施新课改后,教师从欣欣然中走向迷茫,从迷茫中走入思考。面对耳目一新的新教材,面对一篇篇不同文质的课文,教师欣然翻阅;然而,接踵而来的是关于新课改的不同声音,教师在聆听中迷茫,在迷茫中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资源强调资源整合和优化,新教材建设性强,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建设。新课程改革到现在,我们该静下心来思考,实践中去获取经验。尤其是作文教学,不能把作文教学只看作完成教材作文任务的课堂教学,而把平日阅读文本中的一些习作资源排除在自己的教学视野之外。
本课题研究在依托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新教材阅读文本每天与教师学生面对面,已经非常熟悉和亲近它了。充分利用好它,挖掘教材文本中“练笔”资源并优化写的策略,既能依据教材中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发挥教师建设新教材的积极心,也教好地体现了科学教材观。
然而,在新教材使用中,我们教师遇到了许多教学实践问题,尤其突出的是习作(写话)教学中的问题。
因为,新教材的习作编排让我们的教师感觉到:1.内容序列性不鲜明,教师无“序”可依。2.习作话题雷同多,但是不同年段的习作目标不同,教师把握不明。3.课后小练笔、习作内容虽与阅读教材有联系,有的题材远离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有难度,且少了表达的情趣。
基于这样的思考,为解决教学实际中这些问题,我把研究视角投射到新教材阅读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开发和优化策略方面。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整理一个有效合理的小学语文新教材中阅读文本“练笔” 内容序列。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每单元安排了习作(或写话)内容,每个年级的习作要求是有不同要求的。我们把习作要求落实是单元阅读文本“练笔” 内容上,形成有序的练笔资源系列,让教学者有借鉴利用价值。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新教材阅读文本的“练笔”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的策略。总结出开发和优化教材中写的资源的基本策略,得出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优化的操作性经验,为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经验。
3.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习得写的方法,让学生写话能力螺旋式样上升,并促进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健康发展;同时,也促进语文教师建设教材、钻研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主要是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研究过程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练笔资源开发优化的运行机制。采用课堂观察研究法,准确获取课堂教学信息,如教学策略的有效度、学生写的素质的变化等,为课题研究提供最真实的依据,为确定和总结有效的练笔策略作参考。
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并接纳和运用新的相关信息;结合学科教学实际,调查教师读写结合教学情况,科学地分析反馈,及时调整研究方法等,使课题研究规范而更有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效果。
(一)编制“读写(练笔)序列”,多途径开发练笔资源。
组织各位课题组语文教师研究文本,从“情景创设、语言积累、写法习得”三个角度精心选择练笔点,形成练笔资源序列表。具体操作时,对教材阅读文本内容可以适当补充、删除、改换、比照、调整等,在教材建设中拟订合理恰当的练笔内容。
每学期初,大家制定本学期练笔内容;学期末,举办课题主要成员交流会或小组研究成员讨论活动,修改删减表内内容。经过一年的实践,初步形成我实验学校小学语文“读写练笔”序列表(见附表)。
1、大家研究形成的“序列表”中,体现了文本练笔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1)情景资源。在新教材课文学习中,我们常常创设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我们挖掘文本资源,插入写话,如此,既让学生学得有情有趣,又得到语言实践。第一,与生活情景沟通。许多课文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甚至来源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所以,在文本中,就不难寻找到写话情景。如,六册《绝招》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篇课文,学到课文最后一段时,便可以创设情景写话:他们约定第二年暑假再比绝招,让我们加入其中,一起比绝招。那么,我们会比什么呢?比赛的情景一怎样呢?写下来吧。又如,六年级学习学习《草虫的村落》后想想自己生活中的有情有意的自然界朋友,把它邀请到文章中写一段你们的故事等。第二,与阅读情景沟通。文本阅读中,我们教学中创设阅读情景时就有许多写的契机。有时,阅读写话与学生经历相联系。学《妈妈的帐单》,当小比得读着妈妈的账单时,想起了……;我读着比得妈妈的账单,也想起了……有时,阅读情景写话可与课外阅读相沟通。第三,与学生心灵世界沟通。新教材文本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品读中,通过创设一些情景唤醒学生的情感,产生心灵的共鸣或激荡。因此,文本中总有一些地方可以作为写话点,把心灵体验通过语言实践形式表现出来。如十一册语文《最后一头大象》,想象嘎羧告别村寨或者伫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2)语言资源 。新教材课文不乏用词精确,句式丰富的语言,值得借鉴、积累和应用。如《花钟》第一段写花开的句子十分生动,我们便可以学习着写其他花开的样子;学《一夜的工作》后,回忆周总理批阅文件的那段话,感受语言特点,观察老师批阅作文的情景写一片段。还有的语段特别有味,值得品味,也可以作为写话资源,如《匆匆》感叹时间流逝的句段。
(3)方法资源。新教材的习作要求没有明确的系统,我们教师在教学着要留心教材文本特点,注意一些特别的表达方法,有计划地让学生读写。比如一些常见实用的段落表达方法,总分方法、按时间顺序写等在课文教学中逐步练习。
2.“读写序列”体现了练笔目标有序性。
练笔目标有序,每一阶段的练笔体现年段特点。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特点,循序渐进,而且,一次一得,自由抒写。练笔内容与新教材阅读文本结合,结合文本特点或学生写话能力,形成系列练写,让学生写话能力螺旋式上升。
序列中,写的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关,写的目标要求与年段目标相衔接。如,十册单元二的主题是“童年”,教学时便安排几次写话,在古诗词学习时想象写“卧剥莲蓬”或“牧童弄笛”,在欣赏《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画面后写自己的趣事场景等。又,让学生学习场景描写,在不同年段安排了多次练习:三年级学习人物动作场景,结合《小摄影师》想像小男孩第二次来采访拍照的情景,结合《燕子专列》想像贝蒂救护燕子场景等;四年级学习“环境+人物动作”描写,结合《鱼游到了纸上》描写周围人群看画画青年的情景,结合《普罗米修斯》想像酷暑或寒冬普罗米修斯受折磨的情景,结合《巨人的花园》描写春暖花开时,孩子和巨人快乐相处的情景;五六年级则适当地把场景描写与心理活动结合。这样,教师围绕内容主题或能力目标,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教学,逐渐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开展课堂研讨与反思活动,提炼出练笔资源的优化策略。
1.以课堂研讨的方式为主。按初步拟定的练笔内容,分别选取中段和高段课例进行课题组专题研讨,主要讨论进行有效练笔的优化策略以及平日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然后各年级组成员结合本册“阅读文本”进行练笔教学,学期末小结。
这次,我们的课题活动关注了文本练笔的优化策略。首先关注练笔训练点的确定要适当,落实要适度适机。其次,练笔要有达成目标,要有方法指导,策略要优化。第三,练笔后要有效评价,体现提升。在交流研讨中,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肯定了一些练笔策略的有效性,也较多地关注了“练笔后的评价交流策略如何促进提升”的问题。大家认为,要给予充分的互动评改时间,从目标达成角度引导学生评改,不能浮光掠影,或以三四篇片段交流算数。本次活动时间紧凑,研讨内容充实, 探究气氛浓郁。
2.课题组成员自我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片段,反馈教学策略与学生读写有效性之间的联系,从而选取优化的练笔策略。
课题组的集体研讨活动是经验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过程,更是练笔优化策略的总结提炼过程。除组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外,课题组还进行了读写结合片段设计与反思活动、学生练笔个例分享活动。在活动中,在反思中,逐渐形成了一些阅读文本练笔的优化策略:
(1)意蕴处想一想。
文字是富有情感和内涵的,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给人无穷的想像。此时,及时地插入读写,让学生展开想像,既满足了学生阅读激情,又丰富了文本的解读,还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如,《触摸春天》在学生读懂安静的心后,让学生想像: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望到了 ;她仿佛望到了 ;她仿佛望到了 。
有时,读完文本后,对某一句深有感触,或对全文有感受,可以结合文本中意味深长的语句,咀嚼内涵,想一想,进行抒写。如《桃花心木》中那耐人寻味的话,如阅读《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最后一段中意蕴深刻的句子等。
(2)插图处描一描。课文的插图也是无字的话。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如素描一样细致描一描,既可以丰厚品读文本的情感,又培养观察想象表达能力。如,《穷人》一课在桑娜撩开帐子戛然而止,可以结合插图续写《穷人》。《巨人的花园》中插图画出了拆除围墙后的美好景象,就可以借助插图描写情景。
(3)标点处补一补。文本中不少标点符号意味深长,给学生深深的思考。我们可以利用此让学生补充作者没有写出的内容,写出“弦外之音”。 凡卡在莫斯科受尽折磨,给爷爷写好信寄出后怀揣着希望做了一个甜蜜的梦。课文最后一句是省略号,让人想象无穷:接着发生什么事了呢?他的信最终被爷爷收到了吗?他的命运会改变吗?又如《笋芽儿》一文中的省略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笋芽儿,你从黑洞洞的地下钻到了地面上,见到了明亮的世界,还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4)创境处编一编。我们可和学生共同创设情景编写对话、人物名片等。如,面对躺在草地上的阮恒,你想对他说什么?如为詹天佑或小英雄雨来写颁奖词,给武松写一个新闻报道,给
例如:《燕子专列》的结束段这样写着:“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箱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一位教师紧扣文本描述的情景,教师深情地说:“燕子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燕子在说些什么呢?现在,你们就是那一只只被救助的燕子,你们会如何向人类致谢呢?”学生一下子被教师引入了情境,仿佛他们都成了那一只只被救助的燕子,动情地向人类感谢着。
此处的练笔就是立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实质上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言语的桥梁。此时学生的情感表达找到了依托,其生动的言语自然喷薄而出。经过这样的言语实践,既升华了孩子们的人文感悟,又丰富了他们的言语表达,孩子们在说写中历练了言语的能力。
(5)精彩处仿一仿。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
① 句式仿一仿
模仿首先从句子开始,叶老在谈到课文要细细品读时说:“阅读时要紧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能轻轻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涵,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揣摩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结构的生动性,是仿写的基础。
《秋天的雨》中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形象的比喻手法,巧妙运用的动态词“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读来令人叫绝。阅读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由文字到画面,再由画面到文字,让学生借助想象逐渐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最后让学生尝试仿写句式:“你看,它把 给了 , 像 , 。”
文本语段中还有诸如“或……或……或……”和“有的……有的……有的……”等特殊句式,不妨让学生也仿一仿。
② 段落仿一仿
除了仿写句式表达,还可以仿写段落。当然让学生写的片段,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
《花钟》第一自然段,作者先总述,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运用不同手法描写了九种花开放的情景。这段话值得学生仿效学习。于是,在品读写九种不同花开的句子后,想象品味九种花开的不同说法,体会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接着,迁移方法,学习表达: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开放的样子,让学生动笔写一段话: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到了高段,可以进行仿篇练习,以课文为基础,为学生拓开作文的思路,但不能成为限制他们创造力的框框。因此范文必须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触类旁通。
③ 方法仿一仿
许多文章的表达方法独具匠心,颇有特点,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如联想、对比、细节描述等。通过课堂上阅读,学生对课文中的典型构段和谋篇已经有了深刻的领会,比较容易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此时教师如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句段进行练笔,让学生拥有仿写这根“拐杖”,相信能快捷地获得简单的表达方法,像这样的系列练笔,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
以“联想”练笔为例,中低段渗透比喻句或拟人句练习,而到了高段则可以加入想象场景描写。而想象场景的表达方法又有多种,如《山中访友》一课练笔通过“把自己角色替换成自然界生物”的联想方法描写场景,《月光曲》一课练笔以“听到或看到某一物、声而联想相关场景”为主。而《草原》一文的练笔又借景抒怀,以诗意的美景联想为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草原是一首诗/云朵舞着轻纱/风儿轻轻地呢喃/河流唱着欢歌/牛羊快乐地奔跑/无需修饰/ 不用雕琢/ 草原就是一首美丽的诗。”这种新颖别致的练笔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明确要求以读为主,以写为辅。随文练笔,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使学生写得轻松,练得实在。学生要提高习作能力,仅靠每学期几篇计划作文是不够的。坚持写“小练笔”,“大作文”自然也差不了了。
(6)讲评处改一改
课堂练笔在进行中,讲评十分重要。课题组几次研讨中都提到:评价策略要实在有效,体现学生自我修改和语言提升。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学生在习作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课堂评价中要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每次作文可有不同标准,如最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只要达到其中的一个标准,就算符合要求了。学生自己可以量力而行,较好的学生更上一层楼,一般的学生前进一步,稍差的也不至于没有希望。每个学生写了话都希望得到老师好的评价,因此评价时可以用星星等级或评价语言。同样课堂习作(写话)评价也要从一个基本达成目标去评,个别个性化的习作以夸奖鼓励为主,不能作为本次习作的要求,否则会压抑一大群刚对习作有好感有信心的孩子。习作的评价也要“以人为本”,保护学生协作的积极性。
课堂评价只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习作,而修改尤其重要。学生自我修改要求不同,中段以词句通顺、正确为主,而高段则要学习同学的习作优点,修改句段方面的问题。批改应结合同学互改和自我修改两种形式。让学生既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上的满足,激发了更大的创作热情,又听到了来自同学的最真挚的称赞和最善意的批评,使他们获益非浅;且能从互改互评中吸收到了习作的技巧,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正如杜甫诗中所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课题实验成果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倾力协作,本课题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课题组成员的习作教学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习作教学水平也因此不断提高。教师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能一眼看出并制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方法,注重作文教学活动中的记录与反思,及时进行作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撰写了许多相关的作文教学方案、论文,并在各级比赛中获奖。本学年,潘淑燕撰写的《充分依托教材有效发展语言》获市小语论文一等奖;陈燕红撰写的《新教材习作资源开发和优化的研究》市小语论文一等奖;韩素球撰写的《注重积累,让作文灵动起来》获市二等奖;
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及作文教学科研能力因此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显着提高,学会审视教材,有效利用教材,并大胆地开发教材,教师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部分年级教师以此为思考点,开展小课题研究。如潘淑燕主持的小课题《中段练笔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策略研究》获市小课题成果二等奖。
2.实现了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此课题研究给学生带去了福音。学生不会因为“无米下炊”而烦恼。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话素材,使学生不再畏惧没什么可写。而且,课题研究以来,由于练笔策略在课题研讨中不断改进,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应用,学生在习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习作的兴趣提高了,习作的信心也增强了,对习作的畏难情绪亦在快速地消失,养成积极想象,乐于动笔的好习惯。甚至,许多学生把写作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我写”正在逐渐地变为“我要写”。
诸多学生作文在刊物发表或在省市县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学生徐小涵的征文《期待与梦想》在省级读书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有2个学生的文章在省级刊物《习作与作文》、《学生时代》发表,一学年中有五十多篇文章在《舟山晚报》发表。在2011年浙江省第三届生活作文比赛中,我校59篇小学生征文获一二三等奖,其中获一等奖6篇,二等奖8篇。学生们在作文过程中享受着成功,体验着快乐,进一步提高了语文习作素养。
3、提高了阅读课堂的效度。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阅读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新课标背景下课程资源开发还可走向哪里?特别是年级与年级之间的衔接问题和序列科学化等问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另附表:实验学校(二至六)年级(写话)序列表
- 上一篇:普陀区渔农村小学现代海洋教育实施情况调查[ 04-15 ]
- 下一篇:小学生科学前概念探查与科学概念构建的实践研究[ 04-22 ]
-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