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文本要素,组织语言实践活动-白山市教育学院

提取文本要素,组织语言实践活动

作者:嵊泗县黄龙小学 张萍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年01月06日

叶圣陶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做出明确的回答:“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我们都知道,要教课程内容,不能在课文内容中纠缠不清。但是,在操作中,我们总是少了些办法,还是会陷入课文内容的泥潭中。正是因为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所以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更应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从文本解读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方法学习式的教学模式,提取文本要素,定位教学价值,组织语言实践活动。

审视自己的语文课堂,笔者发现自己的教学导向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在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下,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实践语言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努力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笔者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并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是语文的知识、能力、技能,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高效,释放出自身的生命潜能,进而让学生学会学习。下面,笔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提取文本要素,选点要高明

课堂里,一旦把重心从关注内容转向关注语言,则有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以课文为范例的语言实践中来。一篇文章可以学的语言不夸张地说是千头万绪,可以学习作者的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详略安排,过渡自然,用词讲究……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一定要有高明的选择“语文点”的能力,能依据年段要求,结合学情,选择一到两个“语文点”,从而达到一课一得的目标。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课,笔者关注的是将相之间从“不和”到“和”的转变,在品读人物细节的过程中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笔者关注的是用合适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学段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落实。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一课,笔者关注的是人物的神态、动作与语言,在教学中看到了小组合作策略的灵动体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母鸡》一课,笔者关注的是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老舍的作品口语化,感情色彩浓,理解、积累这样的词句、篇章,非常适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笔者关注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因为文中的心理描写是那样的震撼人心。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笔者关注的是文本中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并通过课堂片段练笔让学生习得抓住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记得那堂公开课,课堂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呈现了一个精讲精练、学生学习为主轴的语文课堂,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

我们的教材是文选型的,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那么这些课的选点到底该如何入手呢?我在名师班学习时,听过南海实验小学夏伟龙老师的讲座,他告诉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课程标准,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无论谁来上课,课程标准都应该是定海神针,依据课程标准来选择语言训练点是天经地义的。二是文本特色,一篇文章编者之所以把它选入教材,有特色的表达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语文课学什么,就是要学习作家的特色表达。三是学生的学情,学情既包括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又包括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关注学情的教学,是不可能高效的。当然,笔者觉得怎样提高自己选择语言训练点的能力,多读教材、文本,细读以及加强阅读是肯定有效的。

二、提取文本要素,练习要高效

吴忠豪教授说:“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是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是积极语言。”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关键就是尝试运用,积累应是和运用相互关联的。为此,学校对我们每堂语文课提出要有不少于10分钟的有效作业练习时间。在课堂里,笔者努力打造有效的言语练习作业,让练习题“低碳”呈现,形式活泼,效果实在。

如《半截蜡烛》一课,课堂作业是这样设计的:在理解人物言行的基础上,试着用合适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当妈妈的计策失败了,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被点燃时,杰克想:___________,于是他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当妈妈和哥哥的计策都失败了,烛焰发出微弱的光时,杰奎琳想:        ,于是她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样的习题设计渗透了文本全方位的理解,可以说是以一当十,是高效的检测。

又如《慈母情深》一课,在学习文本中三处典型的细节描写后,先进行写法的提炼:回头再纵览这三句话,作者在刻画这位母亲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生回答: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我马上跟进,说:“这就是细节描写。”并出示老舍先生的话:只有描写细节,人物才能站起来。接着,就进行迁移运用:我们也用这种写法来刻画自己心中的母亲,感受来自母亲的那份爱。可选择以下细节描写,也可自定内容:(1)夜晚,母亲        

(刻画母亲给我掖被角的细节);(2)临出门前,母亲         (刻画母亲叮咛我的细节);(3)寒风凛冽中,母亲         (刻画母亲接我放学的细节)……这样的小片段练习,抓住文本核心要点,破解文本言语密码,发现言语规律,最终使语文教学的本为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可谓高效。

三、提取文本要素,课堂氛围变高格

所谓氛围高格,即指师生在阅读课堂中必须情感投入到课文情境中展开教学。关注语言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入情的课堂,有情有境、富有人文味是语文课永恒的魅力。课堂书面练习的介入往往会影响课堂气氛,但语文课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一定要练起来。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一定要考虑两者的艺术结合,打造出实干实练、有情有境的语文新课堂。

如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笔者一开始就进行了四个词语的默写,然后请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紧接着借词提炼出课文中的关键点,然后根据课题与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在具体的文本中再次扣动四个词语的理解,从而深深触动学生感情的琴弦。通过精读品味,再到以生为主进行归纳、提炼、学法迁移,在这些环节中的动口交流中,思想相互碰撞,语言习得也在稳步推进。这环节结束后,安排一个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小练笔。这样来自文本内容的练笔,既不破坏教学情境,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可谓一举多得。

还是说那堂《慈母情深》,在第一板块合作学习,初步感悟母亲形象中,笔者通过表格梳理,找出本文的核心要点,培养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内容的能力。通过对重点词的摘录聚焦文本言语特色,积累语言。而且通过合作菜单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支架,避免了一问一答的繁琐分析。菜单的设计指向性明确,学生便于操作,划句——摘词——品悟,也呈现了层层递进的趋势。在第二板块着力品读细节描写的句子,凸现母亲形象中分三步研读:(1)研读神态描写的关键句,按照读——品、悟——读的策略推进,在悟的过程中主抓三个“我的母亲”,体会其中包含的感情,通过现在的母亲与过去的母亲的外貌对比刻画,进行说话练习,体会母亲的含辛茹苦;(2)研读动作描写的句子,按照读——品、悟——读的策略推进,在悟的过程中主抓省略号,以及材料的拓展来充实对母亲的感受;(3)研读语言描写的句子,按照读——品、悟——读的策略推进,在悟的过程中主抓“塞”字,并齐读赞颂母爱的句子。纵观以上设计,你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简约的课堂。立足文本、立足于言,聚焦文本的核心点,聚焦有深刻内涵的言语点,聚焦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的共振点,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拾级而上,同时又通过拓展,增加厚度,使教学逐步走向立体、深邃。到第三板块揣摩写法,进行细节描写的片段刻画,便一切水到渠成了。

总之,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才能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围绕着“语用”这一关键词,我们要重新建构语文课程和教材,提取文本要素,定位教学价值,组织语言实践活动。我们应以生为本,巧妙运用文本材料,紧紧围绕着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创造性地开拓与践行,把语文课程建设得更加丰富,更有吸引力,让我们的学生会学语文,学好语文,爱上语文!

【字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