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几点认识(之二)-白山市教育学院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几点认识(之二)

作者:zhou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年01月18日

课改对学校、教师和教研机构都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方式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和调整。

一、建立适应本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是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这里的制度建设,一方面是指将校本教研本身作为一种制度来理解,常抓不懈。另一方面是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依靠相关制度的支持。通过加强学校内外各种制度建设,以形成对其发展运行的制度支持体系。根据学校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有学科教研组特色,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教研、教改工作的主导者和决策者。如果校长对此热情不高,重视不够或措施不力,督导不到位,教师积极性再大,研究能力再强,也不能形成“效应”。因此,开展校本教研,校长的参与、组织、督导是非常重要的。搞好校本教研,校长要“沉下去”,要制订各种符合校情、符合学情的校本教研制度。

●建立校本教研激励机制。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它需要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与激励机制作保证。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如每学期评选优秀校本教研组,对在校本教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进行重点奖励。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与奖励办法,采用逐级自评考核的动态评价方法,以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向新的进程迈进。严格、公正而又人性化的评价,会使教师们产生自我发展动机。

●建立小课题研究制度。以课题研究为“校本教研”的切入口,以小课题研究为龙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每位教师都要根据各自的特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碰到的困难在组内申报个人的研究课题,并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体现“校本教研”中“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精神。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在学科教师中,利用每周学校规定的教研组活动时间,开展集中式培训。如组织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及其他相关的配套文件,组织学习有关课改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文章。着重领悟课改意义,理解课改内涵,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参与意识。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学会运用课改理论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

●建立听课、开课制度。如规定新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其他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组内每位教师举行的公开课如无特殊情况,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听课并评课。每位教师至少每学年上1节公开课,新教师要求每学期上1次公开课等。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依照校本教研制度的同伴互助制度,在课前进行集体备课。准备上公开课或示范课的老师先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全组成员进行讨论研究,进行集体备课。举行课题公开课及示范课时,科组其他老师都能按校本教研制度的要求到场听课。在公开课或示范课后,在科组内进行评课。评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自评、互评及专家点评。自评——上公开课或示范课的老师先自己讲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设计及重点难点的处理方式。互评——科组内各位老师对该节课的意见及建议。专家点评——请到场听课的专家、教授、教研员进行个案分析并点评。若有条件的话还可请学校的相关人员进行录像,作为课后反思及评课的重要资料。公开课的录像记录,将成为今后科组学习的珍贵资料。

……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

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确定好教学研究的主题。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应该让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因此精选一些典型的课例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精选的课例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之一:反映新课程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反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反映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反映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反映出新技术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如:

新课程背景下备课内容、备课形式创新的研究;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群体优势的研究;三维目标的落实、三维功能的统一的设计研究;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以及校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的鼓励性多元化评价的研究;教学行为反思的研究。

……

三、校本教研的实施程序(一种观点)

校本教研的主要实施程序可表述为如下基本环节:

●发现和提出问题——校本教研的起始环节。

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和教研组的成员们进行交流,选择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界定(学校的、真实的、自己的、他人的),决定是否有必要和能否将此问题上升为“课题”,使校本教研有别于随意性的问题解决。

●制订计划——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设想、构想、策划。

有目的地搜集、学习、整理相关的文献,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或进一步争取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

●行动实践——将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包括行动、检验、创造、调整、变更。

根据制定的研究计划,教研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头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并保持探索过程中的同伴互助。结合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研组反思,修改原来的行动计划,使之更加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依据新的实施方案再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取得第一手的实践资料。并注意反思实践过程是否和修订之后的方案相吻合。若差距比较大,还需进一步修订方案,并进行第三轮的实践。

●总结反思

教师个人将参加这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一个教育教学片段,通过案例的形式撰写出来,并和全组老师一起分享。同时教研组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开展过程的得失,写出教研活动的报告。

四、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

●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所谓行动研究法,创始人勒温1944年的定义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

●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它是校本教研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生涯中。

●行动研究的主要特性。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工作者主动变革的需要;研究目的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现实;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者,以研究人员、教师、行政领导乃至学生家长间相互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的动态性、发展性和螺旋式上升等。

●行动研究的具体方法:

多角分析。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召开由学科教师、学生、研究人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参加的多角分析座谈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研究人员、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感受、变化和想法。

访谈。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包括学生访谈、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见。

问卷调查、态度量表和能力测量表。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设计相关量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态度调查和水平测试。

日记/教学反思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研究人员和教师坚持写试验研究的日记/日志,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课堂观察。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

数码照片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研究活动和试验课的情景运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片记录。

录像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运用录像机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全程实录。

个案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周应章搜集整理)

(待续)

【字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