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是开启的门,行动是门前的路——赴杭培训感-白山市教育学院

培训是开启的门,行动是门前的路——赴杭培训感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年05月23日

培训是开启的门,行动是门前的路

           白泉中心小学  沈怡

5月16日到5月19日,四天的杭州之行,一路都是收获和感动。这次培训邀请的都是大咖级的人物:特级教师赵群筠、王莺,名校长江萍、邱曙光,还有师训专家李更生和教育心理学专家廖艳华。这些大咖们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校本教研究竟该是什么,让我这个校本教研的新手感触颇多。廖艳华教授曾在讲座中说当人们面对大量的学习信息是可以用high light法,找一找关键词和亮点,这次的培训对我来说亮点很多,一定要提取关键词的话,我想这次培训是参与互动的,是直面研修问题的,是基于行动研究的培训。

这是一次参与互动、合作式学习。

16日下午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在浙江外国语学院的二楼会议室中开始了培训。本来想着是听听专家讲座,课没想到开班仪式一结束,廖艳华教授就带着大家做起了“破冰之旅”。廖教授亲身示范了“小鸡变大鸡”、“围圈坐腿”、“围圈做操”和“找朋友介绍”等活动后,大家的学习状态都活跃了起来,期待着接下来的挑战活动。果然,廖专家用“八字口诀”轻松分组,并甩出了挑战任务:每个小组在30分钟内设计组名组呼,制作小组LOGO并请汇报员阐述组名理念。我所在的“花儿与少年”是第7小组,共有2大帅哥5位美女,大家绞尽脑汁,利用现场的卡纸彩笔和胶水,马不停蹄地设计着小组的LOGO和介绍动作。在最后的展示阶段,虽说各组都要打分评奖,但后来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交流分享中,我 们都为每组不同的设计造型和想法拍手鼓掌,这种团队合作和互动参与的培训氛围真好。

这是一次直面校本研修问题的交流。

专家讲座是本次培训的亮点,我们有幸和两位特级教师面对面交流了教师成长和校本研修的主题。王莺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德国教师研训的活动场景和培训工具箱,她指出校本培训管理员不一定要有精深的理论,但一定要有服务教师的意识和充分挖掘现场资源(各类教师)的能力。王老师引导我通过自我画像来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视觉型、听觉型、动触觉型),指出了多感官混合式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记住了一句话:营造教师参训的心境很重要(事先酬谢法),因为情感状态大于任何方法。

赵群筠老师在17日晚上6:30准时出现在培训现场,此时的她还没有吃晚饭,为了这次的讲座她优雅从容和我们聊了起来,整场讲座我不愿意做笔记就这样静静地听着她的研训故事:1、备课时我们老师日常的工作之一,赵老师在一次研训中就安排了一次的”独立备课“:上午分别独立设计课堂框架,形成一次教案,交流点评后形成二次教案。下午开放网络修改形成三次教案,晚上把这三次教案的形成和修改过程写下千字的体会。这是特级教师务实教研的态度。2、“同课同构“的教研也精彩。“同课异构”在我们研训活动中比较常见,它能体现教师文本解读的个性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而“同课同构”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赵老师用自己和新教师共同执教同一教案的故事告诉我们:“同课同构”的教研形式更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虽然教学的“主流”过程是一致的,但对于细节的处理就得依靠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应变能力了。这是特级教师的教研智慧。3、寒假作业设计大作战。寒假作业的布置一直有一种鸡肋之感。为了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为了提高老师诊断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赵特的这次教研活动主题就是如何设计有意义的寒假作业。活动从教研组分组设计阐明意图、集体交流完善方案、上交作业交流批改、反思交流展示成果,到邀请专家点评分析,最后撰写教学论文,整个教研活动有序、有系统性地开展了两个多月,效果也十分明显。这是特级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动起来,行动本身就是智慧和力量。

        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培训时很心动,培训后很感动,培训回来一动不动。培训结束时想起王莺老师的一个建议,她建议我们在培训结束时写下三个承诺,承诺自己在培训后完成三件事,然后由组织方在6周后以邮寄的方式,将这三个承诺交还给每位老师以检查自己的培训效果。当时听到建议时,没有当真,现在想想真是个不错的监督方式。于是我现在亡羊补牢给自己订三条承诺:1、认真撰写培训体会。2、学习奥苏泊尔的《教育心理学》和幸福心理学。3、把十字线法、招贴画法等培训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校本培训中。总之,培训虽然结束,但行动和思考不能停止,行动是智慧和力量,将所学所知付诸于行动才能促使“校本研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字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