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尧:走出精英教育的误区 - my110
博客开通
博客名称 :
博客昵称 :
自我介绍 :100字以内

信息标题
没有提示信息
用户登录
登录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Cookie :

页面设置

正文

刘尧:走出精英教育的误区

2011-03-04 12:03:39
分类:他山之玉
刘尧:走出精英教育的误区
浙江师范大学     刘尧
1999年以前,我国大学生总量少,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具有浓厚的精英意识,这种意识很好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特别是巨大的就业压力驱使大学以就业为导向,家长和学生也越来越把高等教育看作职业培训。大学生的精英认同感越来越淡薄,精英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提出了高等教育如何处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双重使命的关系问题,如何开展精英教育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精英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什么是精英?周志成先生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事物之最、身居高位者;二是能力绝佳、拥有资源者;三是理想远大、追求完美者;四是德才兼备、品行俱佳者。用三个字概括,一是强调精英的“质”,事物之最,德才兼备;二是强调精英的“量”,高居塔尖,数量极少;三是强调精英的“实”,实有地位,现有贡献。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注重精英的显赫地位,过于注重精英的现实存在,忽视潜在的精英素养或精英意识。
 
就精英教育而言,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双重含义:一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教育阶段;二是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人说,精英教育是培养具有高超专门知识技能与强烈责任感人才的教育;有人说,精英教育是建立在高等教育总量基础之上的、由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具有质的规定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各家观点,精英教育是以培养精英为目的,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全方位(家庭、学校、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作为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具有“量”的规定性,标志着少数人在享受教育的权利,但培养的并非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作为培养模式的精英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着重培养社会需要的精英。
 
精英的产生离不开激烈竞争和艰苦历练。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是否需要进行精英教育?答案是肯定的。精英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即便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后,精英教育也是不能停歇的。但是,对于如何开展精英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与误区。比如,有许多大学将“学打高尔夫”作为精英教育内容。对此,舆论一片哗然。这样的精英教育逻辑太过肤浅,如果只从表面风度与生活方式上去理解“精英”,精英教育也就成了对物质时尚与潮流的追捧。
 
精英的产生离不开激烈的竞争和艰苦的历练。如果我国的精英教育只局限于展示精英优越的生活,这无疑是危险的。因为,这种精英教育传递给学生错误的信息,使学生被精英奢华的生活所迷惑,而忽略精英产生背后的激烈竞争和艰苦历练。
 
精英教育培养的是“隐性精英”。如何开展精英教育呢?精英是德才兼备的顶尖人才,精英教育是培养精英的教育模式。有论者从“时态”的角度提出精英与精英教育的区别:精英是现实社会的精英,是现在时;而精英教育是一种培养精英的教育活动,这种精英是理想,是将来时,而非现实。既然是将来时,那么精英教育培养的是“隐性精英”,他们可能发展成为“显性精英”,也可能成为永远的“隐性精英”。这就是说精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精英,其途径是选拔具有精英潜质的人才,通过对其“精英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隐性精英”。“隐性精英”能否成为“显性精英”,还有其他许多社会因素制约。但是,精英教育的着力点是培养“精英素养”,这一点是肯定的。
 
关于培养“精英素养”,简而言之就是从德才兼备入手,进行全面的艰苦历练。具体讲,一要培养其强烈的精英意识,目标远大,意志坚强,能够朝着理想孜孜以求;二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关注民生,关心他人,能够带领团队共同奋斗;三要培养其扎实的业务功底,善于学习,精于创新,能够引领所处领域发展进步。从根本上讲,培养精英,教育者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精英对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而不是培养学生表面风度与生活方式。渴望成为精英的人也要明白,精英首先需要“精神”,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要有“英雄”的风范,在创新与社会思想进步上有所作为,而不是附庸风雅,远离布满泥泞的底层生活。
 
源: 浙江日报
已投稿到:排行榜
阅读( )| 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