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角落,大自然——班级自然角创建与发展的支持策略-白山市教育学院

小角落,大自然——班级自然角创建与发展的支持策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7日 点击数:

小角落,大自然——班级自然角创建与发展的支持策略

舟山市新城中心幼儿园   史亦璇

摘要

    自然角将大自然引入幼儿生活,弥补了幼儿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是幼儿身边的实验室和深入探究的场所。本文就目前自然角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不利于幼儿探究学习的原因。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遵循幼儿特点、感知幼儿需要、追随幼儿探究过程出发,提出创设适宜的、支持性的、动态性的探究环境的策略,以帮助幼儿真正在自然角的探究中获得发展。

关键词】自然角     优化     适宜性     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有初步探究能力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这句话的关键之处在于“亲历性”和“探究性”。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孩子认识自然的最直接途径,它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可以让孩子在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的同时,获得认知,促进技能和美好情感的发展。

纵观幼儿园,虽然每个班级都有自然角,每学期开学初也对此下足了“功夫”,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下:

1.“美”“满”有余,实用不足

在创设自然角期间,很多老师对创设自然角的目的存在不明确性,都只会在美观度上下功夫,看上去精致无比,植物动物摆得满满当当,但却将自然角当作了摆设,生怕幼儿一插足就会破坏“美感”,久而久之,孩子们对自然角不再感兴趣,更失去了探究的愿望。

2.摆放无序,缺乏层次

    开学初,教师仅凭自己的个人观点号召家长带自然角的东西,并随意摆放在架子中。《指南》科学探究中,对于小班、中班、大班的年龄特点都有相应的目标,在创设自然角中,也应该不同年龄有不同需求的呈现,以免造成因缺乏挑战而兴趣全无或是难度过大望而却步。

3.头重脚轻,管理缺失

    在自然角创设初期,有的教师刚开始也会预设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但时间一长,精力投放越来越少,教师没能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点,补充或者调整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持续的观察,致使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转瞬即逝,久而久之,自然角成为了班级的死角。

那么,我们如何优化自然角,让自然角的创设和利用能真正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呢?

一、环境创设小改动,展现自然角新魅力

(一)分析特点,开辟探究小天地

在开展自然角探究时,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思维、情感为出发点,预设了符合班级幼儿特点的自然角目标,并且从目标出发梳理了探究的内容和形式,并在预设引领下,创设有序适宜的自然角环境。

1)解读《指南》,重定目标内容形式

探究

目标

1.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2.能用图画或者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3.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4.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的影响。

 

探究

内容

1.观赏区:摆放家园共同收集的植物,以及幼儿感兴趣的物品。

2.种植区:种植短期内有变化的种植活动,方便幼儿参与的。(如妈妈做菜不需要的芹菜根、大蒜根,或是季节性的如爬藤的豌豆等)。

3.饲养区:易于照顾的动物饲养。

4.实验区:投放一些对比观察的种植,如植物土生、水生的对比;室内种植和室外种植的对比;向阳和背光的对比等。

探究

形式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对比观察、交流、学习记录

2)预设引领,创设有序适宜的自然角

自然角的创设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及所投放的材料能够为幼儿提供连续的、深入的经验,能满足其探索的欲望。材料的结构和特点既要丰富多样也要层次分明。

主题引领的观赏区。观赏类材料主要用于观赏和主题引领作用。可选择色彩鲜艳的图形、模型、标本,实物则选择一些常见的、易于生长、易于照顾的品种。如春天主题,在观赏区投放了植物发芽过程的图片,这样暗示性得让幼儿知道怎样去观赏;并且投放了春天开的花卉,杜鹃花、月季花、水仙花等。

季节鲜明的种植区。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蔬菜可种植,为了让幼儿有个长线性观察的过程,我们选择春秋两季进行种植,也就是每学期初种植一次,如春天种植西红柿、黄瓜、土豆、蒜苗等入夏就能成熟的蔬菜;秋天种植白菜、萝卜等冬天能成熟的蔬菜。

便于照顾的饲养区。用于幼儿饲养的动物应是体形小、无危害的品种,在这里我们将饲养区分成了三个小区域,分别是小动物区、水生动物区和小昆虫区,特别是水生动物和小昆虫区我们会尽量让幼儿选择季节性强的动物饲养。如春季的螺蛳、小蝌蚪和蚕。

易于比较的实验区。实验区主要是创造机会,让幼儿尝试做各种植物生长性实验。例如,我们在实验区提供了黄豆和绿豆这两样半结构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做植物生长驱光的实验,黄豆绿豆水发的实验,种植在室内室外生长的实验;还投放了芹菜和染料做吸水实验的材料。

2.讨论规则,共创隐性暗示墙

自然角,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教育场所,如何让墙面、空间、布局都会说话,隐性传递教育的信息,是我们教师作为环境的支持者需要去追随、支持的。而环境的创设只有以幼儿为主题,遵从他们的意愿,重视他们的主动参与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1)听——从交流中了解需要。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必然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这时让“幼儿学会说”,“老师学会听”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安排了中午餐后活动的时间,和孩子们开展了一次“自然角沙龙”。在沙龙中,孩子们为自然角取了很多好听的名字,最终确定为“萌动小天地”;并且了解了如果土干了,说明需要喝水了;还知道了小金鱼、小乌龟、小蚂蚁等小动物它们吃的食物不同,吃得量、喂得时间也是不一样的。

2)做——从实践中沉淀经验。结合沙龙中获得的经验,为孩子们提供了纸和笔,共同将经验以他们理解的程度画下来,并且张贴在了自然角中,当遗忘或者需要提醒的时候,那些隐性暗示墙就成了孩子们另一位老师。

3.丰富材料,满足不同所需

在以往的自然角中,洒水壶是自然角的唯一标准,而因为没有更多追随孩子需要的工具,导致他们兴趣减弱而不愿久待或者是为了洒水壶争吵不休而终止探究。而现在,因为有了下面的材料,让孩子们能更加快乐得享受这探究自然的同时也有了对动植物们的情感变化。

1)管理职责牌。在自然角我们设置了四个工作岗位,有浇水员、除草员、晒太阳员还有饲养员。有兴趣的小朋友就能拿着自己的入区卡,来到自然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的设置既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并且也能让老师知道自然角的工作人员都有谁。

2)养护工具箱。设置四个岗位,就少不了相应的照顾工具,所以和孩子们相互讨论后,我们在种植区投放了小铲子、小钉耙、小锄头等照顾蔬菜的工具,并且投放了剪刀、放大镜、水壶、尺子;在饲养区投放了各种小动物的食物,还投放了网兜、毛笔方便孩子们给小动物喂食和换“家”。为了帮助孩子更清楚了解这些工具,我们共同讨论,并且一起制作了“工具的用途”牌子,方便了解。而在观察探究中,我们也会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增添其他的工具。

——快乐雨靴。一天,发现种植区的小朋友就站在护栏外面给蔬菜浇水,时不时的将脖子伸长,看看里面的变化。而孩子远观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鞋子弄脏,无法交代。没有身临其境,就不会发现自然角带来的惊喜。所以我们在自然角的入口处投放了三双雨靴,工作之前小朋友先换鞋子再进入,有了保护才能将探索进行到底,才能发现更多快乐之处。

——自制洒水壶。有一天,在观察中发现原先投放的两个洒水壶,因为大小的原因,孩子们很难控制水量,要么水太少要么水太多。第二天,每个孩子带来了一只矿泉水瓶,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了方便又简洁的洒水壶,只要轻轻一挤就能出水,并且也适合孩子们的拿取。

3)照顾标识牌。以往照顾自然角中我们会常常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对话:“这盆花我刚才浇过水了,你怎么又在浇了;这些金鱼我刚喂过不用喂了……”为此,为了方便孩子们辨认,我们设计了不同的标识,以免再听到质疑的声音。现在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及时将标识插在或者放在已照顾的植物或者动物的旁边,让同伴老师们一目了然。

4)派生追随材料。随着幼儿对自然角探究的需求,原有的自然角材料已不能满足他们探究的愿望,所以孩子们会根据自身经验或在探究中生成的经验,需让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如幼儿看到自家花盆里有鸡蛋壳,有利用植物更快长大,所以追随孩子需求,收集了很多鸡蛋壳,让幼儿在照顾中发现不同之处。

二、探究形式多样化,拓展自然角的教育功能

(一)分段式探究,满足时间与空间的需求

幼儿对亲手创设的自然角往往更加关注和爱护,他们每天观察,期待着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所以,为了满足他们观察的需求,我们安排了三个时间段供幼儿参与自然角活动:来园时、午餐后、离园前。这三个时间段的探究以不同形式呈现,并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

1.来园时——自主探究                                      

来园时的探究我们将它归入到了学习性区域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以插卡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内容,如饲养员、浇水员、除草员、沐浴阳光员。

2.午餐后——小组探究

有的探索活动较复杂,需要同伴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使得同伴间思维的火花进行碰撞,在碰撞中相互学习,互相提高观察的能力。所以我们会将这种探究方式称之为小组探究,并且会安排在空间相对较大、观察较长的午餐后时间。

3.离园前——个别探究

离园前指的是从教室走出去,但未离开幼儿园。这个时间段是陆续的、零散的,满足幼儿个别探究的同时,也是家园分享的最好时机。

2.主题式探究,感知不同植物潜在的奥秘

1)季节主题——看四季更替变化

    《指南》科学领域中提到:引导幼儿体会人与自然、动植物的依赖关系,如动植物、季节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自然角犹如一个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了解四季的窗口。作为环境的支持者,我们更加要随着四季的变化更替自然角的内容。

如:春天临近的时候,班级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透明盒子,让他们将自己看到的春天装进这些盒子里,第二周入园的时候,每个孩子装在盒子里的春天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将刚发芽的小苗装进盒子里,有的将小蝌蚪装进盒子里,有的将蚕宝宝装进盒子里,还有的将盛开的油菜花、桃花、李花装进了盒子……在孩子们的眼里春天是多姿多彩的。

又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在开展《秋天》主题中,我们在自然角投放了秋天丰收的一些果实以及果核,帮助幼儿观察及辨认。同时,我们会带领幼儿去园内寻找不一样的秋天。

2)科学实验主题——探不同生长环境的变化

气温对比实验。《室外的黄豆和室内的黄豆》:班级每位小朋友自己种了一杯黄豆,并且分成两组,一组将种好的黄豆放在了室外,另一组将种好的黄豆放在了室内,大家精心呵护,耐心等待,发现虽然一开始是室内的黄豆因为暖和发芽快,但是发芽后还是室外的黄豆长得快,茎叶比室内的强壮,因为在室外多了很多太阳光的照射。

●吸水实验。为了让幼儿了解植物如何将水运送获得养分,我们一起做了吸水性实验,将带叶芹菜切去根,放在红色染液中,观察植物茎吸水的情况。从而知道植物的茎像吸管一样把水从根部吸到叶子处而获得养分。

●向光性实验。将豆芽放在一个只有一个孔的盒中,观察豆芽从孔中钻出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的向光性。

3)生成主题——解实践中的疑惑

生成主题《水培种植》。在经验分享时,有孩子提问:“老师植物蔬菜长在水里会活吗?由此引发一场大讨论,有的说可以,有的说只有鱼是生活在水里的。顺势而为,我们由一个疑惑生成了一个新主题。再接下去的日子,很多小朋友将有疑惑的蔬菜和植物都从家里拿来,并水培在了透明玻璃球里,并时刻关注着它们的变化。

生成主题《奇妙的根》。有一天班上一名幼儿好奇的问我:“老师,植物没有嘴,它是用什么来喝水的?”我回答说:“植物有根呀,它们是用根来吸收营养的。”然后,我又引导幼儿观察了不同植物的根,在观察中,幼儿还发现不同植物的根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下我们班的幼儿可对植物的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在班上开展了《奇妙的根》这个主题。

3.拓展式探究,获得深度了解的满足感

为了能让幼儿深度了解一些农作物,我们会与班级家委会提前做好沟通,并且在每学期的周末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活动,让幼儿回归田园,从幼儿园的“小课堂”带到社会“大课堂”,去探索更多大自然的秘密。如在阳春三月,家长和孩子们共同体验摘艾青、做青饼的乐趣;六月,组织幼儿走进菜棚,认识各种蔬菜;九月来到桔子园和桔子来了次近距离接触,并且体验了自己挖番薯的乐趣,十一月,相约在田地间,看着农民伯伯收割稻谷,让他们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一月去草莓园摘草莓……自然角为孩子学习初浅的科学知识提供了一个场所,而这些亲子活动弥补了班级自然角里不能深度广度了解的缺口,带着无法解决的探究问题,走进田园去获得更多探究自然的满足感。

4.辅助式探究,提升知识点的高度

    在自然角,孩子们每天都能发现新鲜事,并且获得认知。但这些认知往往就停留在浅表,无法深入。这时候,老师就会根据孩子们获得的认知,提供一些帮助他们提升知识点的绘本书籍,如《花园里有什么》、《一颗种子的旅行》、《奇妙的昆虫》、《农庄里的四季》、《来,闻闻大自然的味道》等。绘本中简单的文字,搭配简单细致的图画,让幼儿从零星的知识提升到获得知识点的全面性、系统性。

三、记录分享多元化,再现自然角的蓬勃生机

    记录是幼儿进行科学观察与探究的重要方法和习惯。在自然角环境创设时,我们不仅为幼儿提供操作所需的材料,还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记录渐进认知、获得经验和探索动态的过程,使之成为幼儿所思所想的表达舞台。

(一)记录留痕

1.图表式。在自然角有29本画有自画像的“萌芽小记”,每一期会有个观察重点,如三四月份幼儿重点观察自己种下的黄豆的生长过程,并将看到的现象画下来。另外根据设置的四个工种,我们也投放了相应的记录册,以打勾和符号相结合的形式来记录园丁及饲养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将有价值的发现记录下来。

2.写生式。幼儿将自己的观察利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师通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让幼儿将自己观察到得现象真实地画出来。

3.照片式。让幼儿将植物的生长变化真实进行再现,从而对整个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二)动态呈现

1.视频式。在宽松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对话往往是富有童趣,并且有一定价值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及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瞬间,以另一种倾听的方式去走进幼儿的世界,从而为持续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自然角提供依据。而视频式的动态记录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在环境中寻找到自己动态、可回忆的、想表述的、有成就的探究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后续的探究热情。

2.增添式。

案例一:我发现了西瓜虫

    一天,在种植区,茜茜选择了除草的工作,正当她在芹菜地里除草的时候,她在角落里发现了一只西瓜虫,此时她开心地叫起来:“我找到西瓜虫了。”老师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空罐子给茜茜,茜茜接过罐子,小心翼翼地将西瓜虫放进了罐子里,并且说:“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案例二:我们为蚂蚁找个家 

一星期一次的远足活动,孩子们总会发现惊喜,有一天在小山坡的路沿,其中一个小朋友低着头说:“好多的蚂蚁呀,”大家听闻,连忙围了过去,看着蚂蚁没食物吃,萱萱提议:“要不,我们把蚂蚁带到班级里去吧,”就这样大家找来了一次性杯子,让蚂蚁成为了饲养区的又一个新增成员。

这些新加入的小虫们为饲养区增添了新的生气,同时也留下了一段段奇妙之旅的故事。

3.品尝式。幼儿园有个厨艺室,所以每到种植区的蔬菜成熟的时候,孩子们会将自己的劳动成果采摘下来,到厨艺室,一起制作品尝分享。

(三)成长分享

在探究过程中引发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共享发现,表达中了解孩子们的兴趣所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安排每周固定交流时间与日常随机交流时间,在自主交流中碰撞出“共享传递,梳理提炼,识别纠错,丰富拓展”的火花,让师幼共创的自然角“活起来”。

幼儿园自然角的探究是一个长期、持续、细致严谨的探究过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并挖掘出自然角中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和情感因素,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有目的地通过自然角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的发展,共同创设幼儿喜爱的并能与之互动的自然角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闭窗口]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