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核心经验"热的冷思考》-白山市教育学院

对《"核心经验"热的冷思考》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2日 点击数:

从研究概念到研究儿童一一对《"核心经验"热的冷思考》的再思考

 (2017-09-19 14:36:34)
   
         游离幼教圈很久,一首"以新教师名义"的承诺诗和一篇对"核心经验"热的"冷思考"文章让我深切感怀步社民教授的拳拳专业心与殷殷治学情,前者是天真的虔诚,后者是勇敢的严谨,都以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把笔者拉回到这个专业研究的"核心漩涡", 并斗胆在这场"以冷怼热"的风波中添点思考的浪花,作为对步社民教授的声援与敬意表达,也作为对幼教研究发展方向的抛砖引玉探讨。
       在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中国幼教发展史上,几乎从来都没有断过一波又一波的改革热潮,如果说八九十年代从分科教学到综合课程、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儿童为中心、从保教视角到游戏主体的转型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透心暖流的话,那么,近十几年来一些越来越深陷"新概念浪潮"的专业研究走势则让人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局忧切。最深的印象是有一次参加某地区的"磨课"教研,几百号人聚在一起为几节课的知识点磨上一天,实在深感高耗低效本末倒置。另有一次看到某区的科研课题立项目录,通版的新名词新概念下是那些炒了一遍遍的老问题,令人忧叹中国高校界被人批评"自愚不自乐"的浮夸风怎么也传染到了幼教界,也难怪把幼儿园老师们折腾得团团转而总是找不着北了。
       诚然,每次新概念的产生都有其背景与理由,比如当初过度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性,便使得幼儿园放松了教学,变得不知道怎么"上课",孩子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就出来一个"有效教学"来扭转这种平衡的方向,这是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但从"有效教学热"到"磨课风", 则又重蹈覆辙掉入另一头漩涡中了。看来,十多年前曾有幼教老前辈批评过的"理论工作者不断挖坑让幼儿园老师跳"的现象还在延续,而笔者当时语重心长对园长和老师们反复强调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劝诫也并不过时,值得再一次做深刻反思。
       对于核心经验热的问题,步社民教授已清晰表达他的"冷思考", 无需再来狗尾续貂,而对于核心经验的来龙去脉,提出这个概念的研究者也更有发言权,更不敢班门弄斧。之所以重提旧事啰嗦这些,是想提请幼教界警示一种现象: 原本创造概念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儿童发展,但走着走着,便只有"概念"而没有"儿童"了。不管"核心经验"多么有理,如步老师文中所提的这种"基于核、聚焦核、在核的视野下"的口号显然是大大偏离幼教研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本质正道了,又走入了"无人教育"的误区歧路。凡事一旦偏离本道,便越热越有危害,越走越难达初心之愿,实在是劳命伤财吃力不讨好的趋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完全支持该对这种"热现象"做严峻深刻的"冷思考"。
      那么,如何避免或预防这种一遍遍掉入"无人教育"陷阱的轮回误区呢? 终极的也是唯一的法宝便是研究儿童,这包含儿童是什么、该向哪里去、怎样才能到达这三大核心问题。
       关于儿童该向哪里去的问题其实就是这个阶段"学什么"的问题,个人非常认同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观点: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到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子,因此,在五六岁以前的母育学校里,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当具备的全部知识的种子播种到他的身上。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在幼儿教育阶段更应抓"广认知、泛经验、活思维、精情感、细技能、全人格", 带孩子初步感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个领域中的丰富多彩百科知识,形成对于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广泛基础经验和灵活变通的探索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并从中引导培养孩子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人文情感和认真尽职精益求精的技能学习匠心习惯,从全方位发展孩子的完整人格,这绝对要比把大量时间耗在纠结那一个个"核心经验"知识点上重要得多也更有价值。
       而关于怎样才能到达的问题也即是"怎样学"的问题,这确实是中国幼儿园教师们的最大困境,一提到"以儿童为中心", 便不知如何安放"有效教学"的位置,而一想到"教育要引导儿童发展", 天平又会倒向忽视儿童自主天性的另一边,如何处理学与玩的矛盾冲突问题,一直让中国幼教界陷入摇摆不定的"钟摆"效应中,许多热概念的产生与风行也大致与这种摇摆失衡现象有关。因此,笔者将皮亚杰的象征性游戏理论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加以融合应用,创造了"主题情境游戏法", 类似于现在流行的"戏剧教学法",在实践中证明了这种策略可以解决学玩结合寓教于乐的核心问题,尤其可以帮助老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既激发儿童兴趣又符合教学需求的"优质课", 根本不必耗那么多时间去"磨课", 便可以把其中的教学目标通过巧妙的游戏情境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体验中获得"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
       而如何解决好这个"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则都要回到研究"儿童是什么"的根本问题上来,这不只是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懂得儿童年龄特点这个知识层面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儿童期在幸福人生终身成长历程中的价值地位,以及幼儿教育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演进中的本质意义等等这些儿童哲学观的建构,若能回到研究儿童的原点去清晰把握这些儿童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基本命题,那么,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能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会轻易地掉入一个个新概念、一轮轮新政策的"坑洞"而疲于折腾应付,教育管理部门也不必像包办家长那样如此劳心劳力地带着大家跟风"跳坑", 而只要退到旁边做好支持服务并"坐享"实践者因自主研究儿童而自发创造教学的百花齐放成果了。
       而这,便是笔者多年前所倡导的"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让教师舒心,让领导省心,让社会同心"的"中国幸福幼教"景象,有待社会各界合力共创,更需幼教专业自觉自立,跳出幼教乾坤站到社会广域来彰显引领,这是中国幼教界该走向新时代自我突破和社会担当的"成年礼"。
[关闭窗口] [添加收藏]
更多